大半辈子都过来了咋就离了呢?——宝鸡市老年人离婚现象调查(2)
张莉告诉记者,像这样原配夫妻老年离婚的例子不在少数,而且社会的宽容度也在提高。法律工作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一些市民认为,这种离婚是他们选择另一种幸福生活的开始,这也是社会进步、思想开化的表现。
相比原配夫妻离婚,再婚夫妻离婚的原因就较为复杂了,多数牵扯到经济纠纷,有来自子女、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需要法律的介入来解决,往往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清姜法庭庭长许小辉说起自己曾办理过的一起再婚老人离婚案:起诉离婚的老先生是一位退休干部,已80多岁,身体状况不佳,但有固定的退休金,有一处房产。他的第二任妻子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曾在家里做保姆,多年来一直悉心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两人相依相伴,便办理了结婚登记。儿女起初并未干涉,但看到老先生身体每况愈下,便坚决要求两位老人离婚。老太太坚决不同意,因为一旦离婚,她的生活就没有依靠。法律工作者在实际走访中了解到,两人再婚十多年来,相处比较融洽,子女劝说老人尽快离婚,主要是担心老人去世后房产的分配问题。老先生虽然不忍离婚,但又觉得和子女的感情血浓于水,于是无奈提出离婚。法官多次调解无果后,判定离婚,并由老先生为老太太支付一定数额的补偿费。案子虽然结束了,但两位老人分开后,只能各自过着孤独的晚年生活。
许小辉说,在他接触到的案例中,像这种再婚夫妻感情较好,但到了七八十岁后,因为子女干涉、财产分割而导致离婚的现象较为普遍。
专家
老人也需婚姻自由
就老年人离婚现象,记者也采访了部分市民。在我市一事业单位上班的徐建军先生已过不惑之年,他说,从感情上虽然能够理解单身老人对婚姻的渴望,但半路结合的夫妻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也是一言难尽,所以老年人再婚还需谨慎。
家住市区火炬路的80后钱涛说,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无论结婚和离婚都需要自由,子女无权干涉父母婚姻,和父母不应该干涉子女婚姻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担心将来的财产分割,老年人再婚时可以提前进行财产公证。
宝鸡文理学院教授、著名家庭伦理研究专家王磊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呼吁,社会应对老年人婚姻宽容一些,子女也应对父母的婚姻多一些理解,让老人享有选择婚姻的自主权。
王磊说,自上世纪80年代起,老年人离婚现象就开始出现,近些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开放化,离婚率整体提高,老年人离婚现象也较为普遍。尤其是城市中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人们的精神追求更高,思想也更加开化,所以城市老人的离婚现象要比农村老人多。“现在,婚姻已不是单纯地为了传宗接代,人们更向往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一些老年人选择离婚,也是希望能够保证生活质量。”王磊分析道,子女成人、成家后,原本婚姻基础就不牢固的夫妻选择在晚年离婚,各自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样的选择无可厚非,应得到社会及子女的理解。再婚夫妻也曾互相陪伴、携手走过一段人生旅程,若并非老人本意要离婚,而是子女因为财产继承干涉老人婚姻,这就是一种很自私的做法,也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
办理多起老年人离婚案件的法官王超说,子女在老人的婚姻中起着关键作用,既是维系这种婚姻关系的纽带,也是破坏老人婚姻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子女应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多替老人着想。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应表现在对精神情感的诉求上。
近期,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在网上引起热议。新版“24孝”,更多表述了子女对父母精神情感上应尽的孝道,例如,经常回家、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其中,“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一条尤为被关注,这表示子女不干涉父母婚姻也成为一种孝道的表现。
我们期待老年人得到更多的幸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