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车让人行动两个多月 共查处违法10万余例(2)
西安交警也将车不让人违法整治纳入了常态化管理,在全市选取10个重点点位,通过四项管理措施,创建“车让人”文明示范路段,既要管理“车让人”,也要倡导“人守规”。在西华门十字,交警部门设置交通执法站,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违法行为进行劝导纠正和处罚,一周时间里,共劝导教育行人、非机动车违法行为100余例,处罚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30余例。
同时,交警部门发挥科技技术手段,利用已建成的抓拍设备和移动抓拍球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录入,逐步完善“车让人”示范路段等重点区域、重点路段高清视频监控抓拍设备,进一步提高非现场处罚力度。在西斜七路十字、电视塔盘道等路口,交警部门还设置了电子大屏,用来实时曝光车不让人违法行为。
6月9日,西安市召开全市文明交通“车让人”主题实践活动交流会,倡导要把“车让人”与“人守规”结合起来,使“车让人”活动已形成的良好成效向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各项工作延伸,推动“文明交通”活动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车让人”活动开展2个多月来,在斑马线前减速礼让已成为越来越多司机的共识,效果有目共睹,但是车不让人的情况并未完全杜绝。很多人“吐槽”:在有交警或布控球的路口,司机礼让的概率较大,可无人监管路口,不少机动车特别是私家车依然与行人抢道。另一方面,行人不走斑马线、闯红灯等违法现象也大量存在。
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刘军曾在采访中表示,驾驶人一定会是行人,而行人不一定都是驾驶人。只有换位思考,机动车对占用比行人更多的道路交通资源而心怀感恩,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就不难理解“车让人”所倡导的文明礼让意识。作为交通参与者,彼此之间应当对路权给予尊重,树立正确的“路权观”,这是交通参与者个人素质的体现。
刘军说,相较于机动车,行人是交通参与者中的弱势群体,在汽车文明的发展中,如何对待道路弱势群体,决定了汽车文明的发展程度。“车让人”是法律所规定的,是底线,什么是文明,就是法律规定之外,在不是斑马线的地方也让行,这是真正的文明。行人看到道路拥堵,在斑马线前能过而让车先走,这是真正的文明。只有先做到车让人,然后才是人让车,车让车,文明才能常态化。(记者 袁玥 实习生 张博研)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