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长安学”的历史文化依据(2)
道家正是在这种自然性的天的基础上,提出了“万物自化”、“道法自然”,圣人只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的“天人合一”的学说;儒家也从“格物修身”的角度提出各种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荀子则强调“人定胜天”;真正将“天人合一”思想恰当表达的则是唐代的刘禹锡。当时围绕着社会变革,展开了一场“天人之辩”的大讨论,刘禹锡在其《天论》(中篇)里明确提出:“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交相胜论”,意思是说,有些地方人可以胜天,但在有些地方天却可以胜人,人绝对不能苛求于天,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而蛮干。即使在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增进环保意识,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天人并生”,提供了思想根据。
“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民本和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商。《尚书·商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说:“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是从加强统治、巩固政权的角度来谈的。而真正从有利民生、减轻人民负担的角度出发,并将“以人为本”四字连提者,则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贞观政要·务政》篇中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妄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已自励耳。”可见,“以人为本”的关键就在于关注衣食民生,减轻人民负担,节制统治者的过盛欲求,真正做到“安人宁国”,让老百姓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作为封建君王,唐太宗不但提出而且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施政纲要加以实践,实属难能可贵、可赞可叹!
“长安学”或“长安礼学”实是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或者说,就是它的初级阶段或早期阶段。如果说,“宋明理学”为中国传统人文主义的全面整合提供了理论根据,那么,“长安礼学”则为传统人文主义的形成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相对于“宋明理学”而言,“长安学”或“长安礼学”虽然在文明发展的程度和层次上比较低微不足,但其文化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积聚的可用资源也相当深厚,而且更有旺盛的发展潜能与活力。由此可见,“长安学”的构建很有必要,它对于进一步弘扬人文传统、开掘文化资源、总结历史经验、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人文主义的重组重建,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