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宁陕娃娃鱼装有“身份证”
点击一下手中的电子阅读器,就能知道某条娃娃鱼的所属品系、放流时的体长体重,这神奇一幕出现在宁陕县。记者9月14日获悉,宁陕县已有300多尾娃娃鱼体内埋植了PIT芯片。娃娃鱼自带数据“身份证”,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宁陕县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溪河纵横,是娃娃鱼的适生区。这几年,该县把人工养殖娃娃鱼作为全民创业和“一村一品”的重点产业来发展,采取“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商品化养殖模式,使娃娃鱼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经济增长点。
该县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匡南学介绍说,其公司在龙泉大鲵繁育基地内建立了省、市科技专家大院,先后攻克了大鲵养殖参繁率低、受精率低、孵化率低、幼苗成活率低和“苗、饵、疾”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奖。
龙泉大鲵养殖有限公司收集秦巴山、黄河、大别山、神龙架、湘西等6品系的298尾大鲵,采取园中基地与自然保护区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大鲵种质资源库,基本建成了全国首家大鲵原种基地。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在其基地开展“大鲵PIT标记与遗传育种”课题研究。
记者在这个基地看到,科研人员将大鲵从水中捞出,手持阅读器对准大鲵的尾部,阅读器立即显示出一组数字。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红星介绍说,从2009年10月开始,先后用专用注射器将PIT芯片植入300多尾11月龄的大鲵尾部。从两年多的跟踪研究情况看,PIT标记技术在幼鲵标记中的应用已经取得成功,现在已经推广到了种苗大鲵上。
PIT标记是一种无源集成收发器,近年来在动物研究中广泛运用并取得成功。张红星告诉记者,将这项技术运用到大鲵上,在全国还是首次。龙泉公司技术负责人陈玖安说,运用这一新技术,一是可细化跟踪观察,准确掌握大鲵在野外的生存状况,正确评价放流的效果,有利于大鲵保护;二是能够区分大鲵所属品系,有利于优选优育;三是能够轻松区分是否属于二代大鲵,有利于确保食品安全。(记者 陆文杰 通讯员 谭海波)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