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300枚珍贵古代简牍亮相碑林 记录古人如何挑剑(2)

2015-09-13 09:10  西安晚报  字号:T|T

300枚古代简牍多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次展出的300枚古代简牍,均为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韩伟说:“展出的简牍大部分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的出土时甚至还有编绳相连。”

展厅内,一片片大小不一的简牍保存在密封的试管中,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展览分为两部分,既有甘肃出土的古代简牍300枚,也同时展示了100多幅甘肃籍“简书大师”赵正和张邦彦的汉简书法作品。

甘肃是汉简大省,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汉简5万多枚。馆藏简牍时间跨度从秦代至西夏中晚期,这些简牍历史跨度大、内容广泛、保存完好,不仅是补充和研究秦、汉、魏晋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华书法史上珍贵的艺术遗产。

韩伟说:“我们馆藏简牍上的文字涉及的字体有小篆、秦隶、汉隶、章草、行书等,书法价值极高。这次展出的简牍中,文字以汉隶为主,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简牍实物和书法作品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古代简牍的形态、样式和当代书法家对简牍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简牍用料并非为竹子多为当地木料

说起简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竹子做的竹简。但韩伟表示,竹简多用于南方,因为取材方便,甘肃发现的古代简牍质地大多都是就地取材的木料,以胡杨、红柳为主。而简也并非都是平直的窄木条,在展出的红柳简中,因为红柳枝有木芯的原因,红柳材质的简大多被古人处理成夹角很小的三棱体,有两个面都可书写文字。

据介绍,甘肃从1907年首次发现简牍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境内出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悬泉汉简、临泽晋简等,都是重要的出土文献。

展出的《候粟君所责寇恩册》,就是一份完整的司法文书,内容涉及军事、民政、法律、经济等各方面内容,是研究东汉初年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册》则为研究西汉中、晚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上的内容则为研究汉人的饮食构成、接待习俗、劳边制度以及册书编联形式提供了实物依据。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裴建平说:“碑刻书法艺术和简牍书法艺术,自古以来就相辅相成。这次在碑林举办简牍展也是希望能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据悉,此展览9月12日~9月20日之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西临展厅展出,展览不再另收门票,感兴趣的读者可前去观看。

知识链接

简牍作为书写载体在我国曾使用千年

简牍是我国古代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片,未编成册的称谓。实际上是竹简、木简、竹牍、木牍的总称。在发明纸张之前,简牍是我国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

“简”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牍”是用竹、木剖成的板片。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根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纸张文献所取代,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在我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记者 张佳 张宇明)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以房养老全国试点 西安市民:房子就该留给下一代

2015-09-13 07:32阅读

西安市残联李忠良理事长一行到我校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

2015-09-11 17:04阅读

西安市第二保育院开展新学期卫生、消毒工作专项培训

2015-09-11 11:00阅读

西安市多种形式隆重庆祝第31个教师节

2015-09-10 12:00阅读

西安铁路职院召开中层干部会议部署新学期重点工作

2015-09-09 12:10阅读

2015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11日至13日在西安举办

2015-09-08 23:32阅读

西安独生子女婚姻状况调查 “闪婚”“闪离”已成新婚姻模式

2015-09-09 21:2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