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设宜居城市让市民拥有更多获得感(4)
“八水润西安”工程让西安成为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
共享 幸福在身边 给百姓摸得着的实惠
宋晨从小就生活在梨园路附近,小时候,她常和同学去不远处的那片黄土塬上“探险”,她不知道,那里曾经是汉王朝的都城。“在我的印象中,那里颇为荒芜,尤其到了冬天,特别萧瑟。”而现在,依然住在梨园路的宋晨,每天晚上吃过晚饭,都会带着父母和孩子去汉城湖遗址公园里散步,整修一新的步道,熙熙攘攘不时拍照的人群,让她很难再将这里和儿时记忆中的那个有些脏乱的“老城垣”联系在一起。“这几年,我才渐渐知道,原来从小就在身边的这片土地埋藏着这么深厚的历史,如果这段历史就这么一直被封存,甚至被破坏被遗忘,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所幸这座城市留住了这段记忆,并会让这片风景永远留存下去。”宋晨说。
“我们家没买私家车,但是生活在这里,一点儿都不觉出门有什么不方便。”家住纺织城的张圣洁大爷在西安已经生活了30多年,随着城东交通综合枢纽的建成,他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有了明显变化,“纺织城这地方距市区挺远的,以前要想出趟门就得打车或者坐公交车,特别到了夏天,公交车里没有空调,特别难受,但是现在我就可以坐地铁,如果不赶着上下班高峰期,人又少又舒服,这里离客运站也近,我回商洛老家特别方便,这里还能坐机场大巴,我现在坐飞机去上海看小儿子的时候,都是从这里坐大巴然后去机场,这些方便在以前都是不能想象的。”张大爷说。2012年10月,西安被交通运输部确立为全国第一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公交车驾驶员王曼利说,未来都市公交车和地铁的接驳将更加便利,相信百姓出行一定会更加顺畅。
“为了进一步提升秦岭北麓的旅游景观,结合107省道改扩建,我们还启动了旅游绿道示范工程。”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工程处副处长张争明介绍说,绿道工程位于秦岭北麓关中环线以南,东起长安子午峪,西至户县黄柏峪,路线全长21.85公里,经过建设者们的努力,目前采用红黄两种颜色区分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已完成路基路面3公里多。“周末的时候来这里骑行的市民特别多,在城市里生活久了,都想亲近大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心情,一方面是道路环境好了,另一方面,秦岭越来越美了,大家也都愿意来了。”张争明说。
40岁的西安市民唐尚书几乎每个月都会带上妻子和孩子去秦岭脚下的几个峪口徒步,“几年前,进山的几个峪口环境很差,开车过来也不好停车,所以几乎很少来,但是最近几年,这里的自然环境和配套设施越来越好,亲近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方便。”他说。而像唐先生这样的市民的到来,也为居住在秦岭山脚下的百姓带来了福利,沣峪王家沟“他二婶”农家乐,如今早已闻名遐迩,还带动了附近大门、枣岭、佘家湾的上百户农家乐,吸引来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农家乐经营者蔡小平说:“以前大家没有热爱秦岭热爱环境的意识,总觉得那是别人的,和我们没有关系,可是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保护好这座大山,其实就是保护好每一个人的家。”
五项重点工作开展四年来,西安市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百姓享受的自然环境更好了,大家的出行更便利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更深厚了,发展也更有底气了,五项重点工作给西安带来的变化,每一项都是揳入历史坐标的改变。
6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魏民洲在西安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四年来,我们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始终将五项重点工作,作为惠及全体市民的战略工程、生态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和支持,五项重点工作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新的引领。”
用使命与担当,回答发展的历史课题。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多干打基础、利长远之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怀揣百姓民生,怀揣永续发展,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见证了西安人民奋斗的足迹,是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人民满意城市,推进品质西安建设的生动体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