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不走的雾霾又来了 西安需重视散煤治理(2)
11月5日下午,西安周边农村还有焚烧树叶的习惯。记者杨小兵摄
2 启动应急响应有用吗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工程师陈洁也认为,要减少雾霾天气,风雨是靠不住的,责怪不利的地理条件也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摸清导致雾霾产生的原因,并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陈洁分析认为,秋冬季节之所以会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是罪魁祸首。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为了摸清PM2.5的构成,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早在2010年就曾对西安市PM2.5来源进行了科学的解析,得出的结论是,西安市的PM2.5来源主要是燃煤、机动车尾气、建筑扬尘及自然地质尘、生物质燃烧、工业排放和二次污染等。其占比分别为:20.3%、17%、14.9%、16.1%、9.1%和22.5%。结合近几年的大气监测数据,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西安市大气污染已步入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类型,且机动车污染对大气污染的贡献比例在增加。
面对“四面霾伏”,11月4日起,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首次在全市行政辖区内实行重污染天气机动车禁、限行管理。按照西安市目前250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计算,每天限行两个尾号,理论上可以减少50万辆机动车上路。“在重污染天气里,对机动车实行部分限行,是很多大城市通行的做法。虽然尚没有准确的数据作为支撑,但从客观效果看,限行有利于缓解重污染天气。”
11月15日,西安市集中供热第一天,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机动车限行政策再次启动。
11月16日,西安市发布《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简称“冬十条”),并启动重污染天气Ⅱ级预警(橙色)。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