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2016年全市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8.5%(2)
二、2016年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原因
一是主推关键技术,提升粮食产能。实施良种良方配套,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实施病虫统防统治,开展防虫保粮,加强耕地保护。二是强化防疫监管,提升畜牧效益。强化畜牧生产,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实施生猪供精工程;强化疫病防控和疫情监测,加强畜禽屠宰和生鲜乳监管;推进生态养殖。三是加快一村一品发展,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实施一村一品晋档升级,推进茶业转型升级,加快标准化果园创建。四是强化科技宣传,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化进程。
三、存在问题
(一)受资源约束,经营规模分散,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依然薄弱。
(二)价格起伏影响农业正常生产。农产品加工因消费低迷持续下滑,使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种养业受市场价格、疫病风险、消费需求的影响,价格起伏,盈利空间缩小。
(三)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一是水浇地灌溉面积小,抗旱能力差。二是主要农产品品质不优,科技含量不高,产成品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价格一直低位徘徊,农业增收不增效。
(四)粮食生产态势不容乐观。一是可种粮的耕地数量减少,川坪优质耕地重点发展烤烟、核桃、水杂果等经济作物,山区逐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移民搬迁、旅游设施等民生工程项目占用等因素导致有效的可利用资源的弦越绷越紧。二是粮食生产能力下降,从业人员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较慢,生产用工大等原因使粮食耕作结构有从集约生产向单一生产持续发展的趋势,复种指数下降,播种面积降低,使粮食安全保障受到挑战。
(五)生猪产业转型动力不足。一方面生猪结构转型中重点在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行提升品质,提升效益,促使“过山车”式散养户、小微养殖场彻底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国家保护性生猪补贴减少,一些规模经营户资金不足,适应市场能力不强,加上环保、耕地乏力,纷纷转型退出市场。
(六)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不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面临的土地流转缓慢、新型经营主体经验不足,从业人员知识更新等问题。国内国外价格倒挂形成农产品大量进口,国内农产品成本过高,市场价格低迷,农产品数量、品质保障难度加大,形成农民收入空间并不乐观。
四、几点建议
(一)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综合实力。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做强做大做精园区实体企业,加快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在园区的推广步伐;鼓励园区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生产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实现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新的突破。
(二)保障粮食有效供给。一是实施耕地质量加标提升工程。进行基本农田土壤加厚,堤坝修复,水库、山塘清理及水源涵养,进行管道、渠道等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减少旱塬无水浇,农业靠天吃饭现象。二是增强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模式,防范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构筑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三是稳定粮食总产,提高单产,提升品质,构筑粮食安全保障红线。
(三)推进畜牧供给侧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创新,进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重点发展林下黑猪产业,家禽产业、蜜蜂产业,蚕桑产业做特做实做精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质,保障数量有规模,质量有保证,品质有提升,提高畜牧产业效益。
(四)破解农民增收瓶颈。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按照规范、提质、增效原则,做好马铃薯、烤烟、食用菌、核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和冷藏运输,推广生态农产品标识,培育知名品牌,提升经济效益。二是加大再就业工程。运用“互联网+”,创建农村电商平台,加快农产品物流管理,推进三产服务业,努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五)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一是保障农产品向优化布局、注重品质、绿色生态发展。2017年要把农业种得好、卖得更好作为农业目标责任考核主线,要重点产品突出农业产量向“产量、品质、生态”转型发展,从推广单一增产技术向“种、水、肥、药、机”协同创新转型发展,全面推动农产品品种升级换代、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监管。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扩大规模经营,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户分散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型发展。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