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全民力量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力军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刘西艳 张欢欢
葫芦丝爱好者孙乐中家住王益区矿务局小区,在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式样的葫芦丝乐器,平日里他热衷于给街坊四邻教授葫芦丝,前来切磋和交流的葫芦丝爱好者络绎不绝。近年来他开展免费培训200余人次,参加义演30余场次,丰富和活跃着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像孙乐中这样的以群众自发形成为基础,以文化家庭为依托,以文化交流传播为主题的文化形态活跃在各区县城镇乡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参与”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全民力量已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力军。
政府主导,为全民参与“文创”搭建平台。健全的机制是深入推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2014年市政府审议通过了《铜川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方案》《铜川市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办法》,201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实施意见》《铜川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2016年出台《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市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管理办法》《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试行)》。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工作列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市、县两级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创建办,设立了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了社会监督员、媒体观察员,形成了政府抓总、文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上下联动,全社会推进的大创建格局。
今年,市、区(县)两级安排375万元用于购买演出、讲座、书画展览、社区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1180场次,将政府购买的对象扩大到民营文化企业、群众文艺社团、文化类社会组织以及具备提供公益文化服务能力的个人。在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大项目,引入PPP融资模式,筹措资金共计7.26亿元。我市积极推进机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资金保障体系,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协力发展,企业单位多方参与“文创”。2016年7月14日《宏显大舞台》2016年度豫剧大赛在王石凹西山社区成功举办,用戏曲丰富了煤矿西山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作为一家民营文化企业,“宏显大舞台”是由陕西宏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特别推出的一项公益性的群众文化艺术项目,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广泛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与展示个人才艺的平台,常年举办,内容包括各种文艺形式,各具风格的歌舞表演、器乐演奏、曲艺小品、传统戏曲等,涵盖所有的娱乐形式。走市场化发展之路,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公益文化活动,像这样的民营文化企业已逐步发展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生力军之一。
我市第三届艺术节期间,以往国有文化单位的独唱变成社会各方的大合唱,全市上下各机关单位都加入到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队伍中来,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我市文化发展活力。市妇联为女同志打造的“女儿花”专场文艺演出、市残联为残疾人打造的展示才艺的“绽放生命共享阳光”文艺汇演、市教育局筹办的属于小朋友的首届幼儿艺术节、市一中组织的“青春旋律”校园专题文艺演出……每一场演出的策划与筹备都展现着全市上下协力创建公共文化的热情。分散在全市城乡的民间文艺组织、团队等,极大地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
共建共享,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在铜川,参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风气,更是一种荣耀,在政府的引导下,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事例比比皆是。高满玲是新区坡头街道办上楼村的一名文化志愿者,她经常义务教群众跳广场舞,带领着舞蹈队深入村组为群众表演,每个周日下午,当地群众都会称之为“快乐周末”,因为那一天,高满玲就会组织村上的文化志愿者在村委会广场扭秧歌、跳广场舞。全市注册登记的文化志愿者已2000余人,一支能够为城乡群众提供丰富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正在成长当中。如今在铜川,文化志愿者、文艺团队、普通群众正在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生力军,目前全市社会文化组织已达69个。城市、乡村呈现出一派生动的景象:演出、展览、讲座、培训……各类文化社团争奇斗艳,处处洋溢着文化芬芳,时时充满着欢声笑语。这些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群众发挥自身才干,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主体。
群众自办文化活动繁荣丰富、社团平台积极活跃、社会企业参与文化热情高涨,这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对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具有现实意义。“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升华”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旋律与真实写照。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