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凤县留凤关镇一八旬老人——百本日记记录70年农村变化
70年,中国经历沧桑巨变,但对居住在凤县紫柏山下的88岁老人刘清善来说,这些岁月都被浓缩进了他100多个日记本中。从1947年至今,老人每天坚持写日记(见右图),将身边发生的事都写进一本本日记本中。这些日记记录了70年的山村变化,堪称一部农村发展史。
刘清善祖籍汉中,新中国成立前曾读过高中,上世纪60年代初迁至留凤关镇高桥铺村居住至今,是乡亲们眼中的文化人。在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了整齐码放在纸箱中的一册册日记本,这些日记本均按照时间顺序用报纸包裹保存。老人告诉记者,写日记是年轻时的习惯,没想到一坚持就是70年。
刘清善的日记,大多书写在简单的作业本和笔记本上。翻开老人的日记,仿佛翻开了尘封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晚年的安逸生活,老人记录的大多是自己生活中看到和感悟到的点点滴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记,拉扯儿女的艰辛不易占据了大多数篇幅,改革开放后,老人对新生活的憧憬跃然纸上,如今,他的日记中更多加入了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他在今年4月初的一篇日记中写下:“春天来了,农民们每天忙于春耕春种……人,就这一辈子,每一天都应当在有收获中度过。”
刘清善的日记语言朴素、少有修饰,读来却感人至深。刘清善说,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如今身体还硬朗,他要将日记写够“100年”。刘清善的女儿刘妙莲告诉记者,父亲的日记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教会了自己和家人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说,既是家中的“传家宝”,又是一部农村变化的“档案”。本报记者孙海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