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以人民的名义惩贪治腐——记全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市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一处副处长张亚军
本报记者弓旭东
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最近火爆荧屏,铁面无私勤勉工作的反贪干警令人称赞。在宝鸡,也有这样一位身处反腐一线的检察官,他就是市检察院反贪局侦查一处的副处长张亚军,熟悉他的人无不点头称赞,称他是反贪战线上的铁人,工作起来可以忘记吃饭睡觉,忘记家中老小。从检28年,一半时间奉献给了反贪工作;办案80余起,件件都是“铁案”。张亚军也因为拼搏奉献,去年被评为全省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
主攻贪污贿赂案
件件办成“铁案”
初见张亚军,给人第一印象,他是一个典型的西府人,高大威武,略显粗犷。但与之交流却发现,他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
张亚军很忙。采访不到半小时,已经有几拨人汇报案件进展情况等,其间,他还有电话,都是办案中的一些交流。“细节决定成败,要拿下案件,就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张亚军对记者说,反贪案件事无巨细,任何情况都可能成为新案情的引子。所以,干警在办案中常常就一些小细节,相互质疑考证。
他手边有一个本子,称之为自己的宝贝,本子上记录着他经手的所有案件的办案时间、基本案情以及办案思路,他说,“只有在学中干、干中学,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正是这种朴实、勤勉的作风,让张亚军办理的所有案件都“铁证如山”。
2012年底,处里在初查一家公司的经理史某涉嫌贪污犯罪的线索时,由于账务资料涉及金额巨大,加之记载凌乱,犯罪线索难以发现。“案子再复杂也要想办法拿下!”张亚军同办案干警连夜审讯,发现史某近些年承揽了相当数量的绿化工程,于是转变初查思路,成功查出了外地寇某受贿10万元、蔡某受贿50万元的重大犯罪事实。
为防止证据灭失、赃款被转移等情况出现,张亚军不顾身体不适,连夜带队前往该县。短短几日,由于案情复杂,他来回跑了6趟,掌握了蔡某犯罪的有力证据。在铁的事实面前,蔡某如实供述了罪行,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亚军办的案子,件件经得起检验。”院里领导这样评价张亚军,他办的案件起诉率和有罪判决率均为100%,在侦查阶段认定的犯罪事实和犯罪数额,与在公诉阶段和判决结果中认定的都基本一致,可谓件件“铁案”。
练就一双“火眼” 办小案中挖大案
因为正义,他嫉恶如仇;因为执着,他让贪官闻风丧胆。多年来,张亚军凭着扎实的专业素质,将小案办成大案,在孤案中挖出案中案,让一个个妄想在法律面前耍手腕的犯罪嫌疑人,在他面前败下阵来。
2014年5月7日,省检察院将某公司总经理邓某贪污一案交由市检察院办理。张亚军接到任务后,对案件线索进行梳理,审阅证据材料,提出详尽的初查计划。
邓某到案后,因为心理落差较大,拒不配合调查。张亚军决定“攻心为上”,他在办案点为邓某过生日,天天和邓某谈心、聊家庭、聊生活,通过耐心的心理疏导,邓某最终供述收受贿赂212万元及套取本单位90万元的犯罪事实。
但当问到赃款去向时,邓某闪烁其词。张亚军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案中案”,于是他灵活运用侦查谋略和方法,最终邓某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垮,主动交代了自己行贿的事实。
有人给张亚军算了一笔账,他一年平均200多天都在办案的路上,有时在外地集中办案,经常几个月不回家。他和同事、犯罪嫌疑人在一起的时间,远比同父母妻儿在一起的日子多。
2014年5月,他的孩子面临高考,但当时张亚军办理一起案件到了关键点,一边是孩子的人生大考,一边是已现曙光的案件。办案时机稍纵即逝,张亚军只能对孩子说声抱歉。
提到家人时,张亚军的眼睛湿润了。对家人的亏欠,让他心中有愧,但当问到这样拼命值不值时,张亚军铿锵有力地回答“值!”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