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短板突破 对标脱贫
本报特约记者 杨国涛 通讯员 张恤民
近日,洋县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省市会议精神,总结梳理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摆、客观诊断、扎实整改,吹响倾心倾力打赢精准脱贫第一硬仗的号角。作为农业大县,该县2016年识别贫困村110个,贫困人口2.18万户6.67万人,64.8%的贫困人口位于丘陵山区,脱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面对县情,该县以超乎寻常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科学制定脱贫措施,创新推出“5115”产业精准扶贫工程、“百队千人帮万户,精准扶贫当先锋”活动以及“龙头+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23亿元,发放产业奖补到户资金2843万元,带动全县2.1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18个贫困村整体摘帽。但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脱贫任务依然严峻。
前不久,省市对该县精准扶贫进行审计,反馈问题涉及2大类8个方面3000多条。面对问题,该县所有县级领导、脱贫攻坚各主责部门和18个镇(办)主要负责人按照“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讲自己不讲别人”原则,主动认领对号入座,积极对照省市要求认真梳理,寻找差距,立军令状、签任务书、制作战图、定时间表。
“作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我存在着指导不力、抓得不实、心存侥幸、问责不严等问题。”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该县县委主要领导对自身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领导带头剖析、以上率下,瞬间激发起全县干部痛定思痛、追根溯源,负重攀爬的激情,以更加振奋的精神状态、以更加无畏的事业担当、以更加忘我的工作干劲,树立趟过“深水区”、啃下“硬骨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硬仗的信心。
39名县级领导第一时间深入包抓村,与贫困户再次见面,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存在困难,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其尽快脱贫。136名第一书记结合当前农业生产,按照时间节点逐户确定具体帮扶措施,着力提高帮扶针对性和实效性。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瞄准短板,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推动各镇(办)和主责部门对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和社会兜底等再捋一遍,把存在问题全面整改到位。
为确保扶贫工作底子清、目标明,该县紧抓此次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契机,及时组织力量对精准识别再次实施“回头望”,分级全面公开贫困群众的家庭、帮扶、退出等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统筹扶贫、教育、民政、公安、卫生等行业数据库,逐户弄清贫困群众基本信息,杜绝各类数据交叉重复和相互打架。对脱贫退出,该县进一步严明识别标准和程序,坚决把应退未退和非贫困人口退出去,并建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系统,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做到应进即进、应退即退,全力确保精准识别率和精准退出率达100%。
该县今年确定脱贫的有43个贫困村2.4万贫困人口,围绕如期脱贫目标,该县下硬茬出狠招全力压实行业部门精准扶贫的主体责任,着力推动1+19行业部门政策融合和落实。立足“5115”产业脱贫工程落实,全力做大做强叶用银杏、有机米、土鸡土蜂养殖等产业,把产业作为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重要着力点。同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加大投入着力加强贫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把解决好移民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问题,提高入住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硬条件”。
针对省市指出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问题,该县积极细化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完善项目资金公示制度,及时将扶持对象、补助标准、工作程序等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结合追赶超越督查点评,紧盯项目安排,跟踪督促工程建设进度,加快项目实施速度,建立项目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平台,全力破解资金沉淀滞留难题,有效发挥扶贫专项资金造血功能,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脱贫攻坚第一硬仗能否取胜,过硬干部队伍是关键。为此,该县积极强化县镇村三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各级领导每周至少用一天时间抓脱贫攻坚,每一名班子成员至少落实一项脱贫任务,每一项扶贫政策务必不留死角,每一条帮扶措施务必落实到位的“四个一”工作要求和“321”干部帮扶包联机制。进一步强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和督查考评,做到一对一包抓、点对点包扶、不脱贫不脱钩。同时,持续开展“百队千人帮万户,精准扶贫当先锋”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各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组织实施、引领带动、督促落实的核心作用,以用心、使劲、过细、求效的精神和作风,以持续奋发进取的状态,书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篇章。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