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文化站长的“烦恼”
本报记者朱媛媛
41年前,刚刚20岁的他,一人来到刚成立的汉台区龙江文化站,这里缺人少经费、无固定办公场所,四处租房。没有经验的他有一大堆的“烦恼”,文化站怎么建、怎么生存?农村文化工作如何开展?怎么建设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站?带着这些“烦恼”,他用一颗赤子之心,以燕子衔泥垒窝的方式坚守至今。41年后,龙江文化站破茧重生。现在不仅拥有了五层楼的活动场所,还挖掘、保护了当地濒临消亡的龙舞文化,所在乡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名扬海内外。
岁月使他从一名青葱少年成了花甲老人,但在前行的路上,他始终不改初心,用一腔热忱坚守着农村文化事业用一腔热忱坚守着农村文化事业,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文化事业创新发展之路。如今,他虽退居二线,但“烦恼””并没有随之减少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说他追了40多年的“烦恼”,值!
农村文化工作咋开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中毕业的闫克元在村小学当语文教师,业余时间,他成立了学校演出队,还代表公社参加演出。一年后,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时,爱好文化又有头脑的他第一个被领导看中。
“每天晚上一个村一个村的演,村民们老早就搬凳子等着,放映员身边围着一群小孩子叽叽喳喳,可热闹了。媳妇儿也是那个时候相中的!”61岁的闫克元回想起这段经历掩饰不住笑了起来。
八十年代初,公社要从电影放映队抽调人员充实到文化站。都知道建文化站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好事,但不到放映队一半的工资还是让很多人不敢接茬。作为队长的闫克元第一个站了出来,来到了当时仅有半间租来的民房,墙无皮、房无顶、地面凹凸不平的文化站。“虽然条件艰苦,但这活总得有人干!”面对无经费、无设施、无人手、无经验的重重困难,这名“光杆司令”没有退缩。“既然接过了这光荣而又艰巨的重任,就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渴望。”他从家里拿来竹竿、报纸、面粉,自己动手修整房屋。
经过一番努力,文化站终于开张了。有了阵地就要开始工作,可农村文化工作咋开展呢?经过走访,闫克元很快发现,当时刚刚土地分到户,农民缺乏科学种田知识,进行科普宣传显得尤为迫切。他联系农技部门要来录像带,到村民小组挨着放。这一招还真管用,原来一亩水稻产量只有800多斤,当年就达到1100多斤。过后群众说,水稻增产,文化站是有功的。他还组织文艺骨干编排了宣传种植养殖能手的小戏,一个村一个村的演出,大家伙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一天比一天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他们送上文化大餐是文化站本职工作。”他说,“闫站长”就是那个时候被叫出来的。
虽然有了阵地,但是经费奇缺,文化活动始终火不起来。为了不让大家的希望落空,他想尽一切办法挣钱扩建文化站、筹措日常活动资金。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10多年间,龙江文化站从“照相、放录像”到“开溜冰场、办舞厅”,能干的行业都试了,可是由于没有找准市场定位,全面开花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只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他不仅将自己的工资搭进去,还一门心思扑在文化站,很少顾家。”他的妻子杨建英说,有一次,他瞒着家人,悄悄地将家里多年喂猪攒下的7000元钱拿走贴补文化站,两口子差点为这事离了婚。
忙前忙后,文化站也一直不温不火。身边不断有人劝说:“你真是个死脑筋,守着个破摊摊,一年到头能挣几个钱?”“这年头,看的是谁挣钱多,捣鼓文化就是白费劲!”面对种种议论,闫克元坦言自己也曾打过退堂鼓,但每当想到基层群众对文化的渴求与期盼,最后还是选择了坚守。
把乡土文化与市场结合抢救民间龙舞技艺
文化站基础建设的烦恼逐渐在解决,但老闫又有了新的烦恼。文化站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结合自己的文化优势走出一条新路。可是这条路如何走呢?
龙江镇地处汉江和褒河交汇处,全镇近一半的村子在汉江和褒河的怀抱中,千百年来这里的老百姓以舞龙舞狮来祈雨求平安。人们用柳条、竹篾编制水龙,用稻草扎制草龙,用长板凳扎板凳龙,庄稼汉子光着膀子舞龙舞狮,祭祀活动让龙江的老老少少练就了一手舞龙、舞狮的绝活。后来受到文革“破四旧”的影响,舞龙舞狮的技艺在龙江濒临消失。“祖上留传下来的文化绝活绝对不能丢,我们文化站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闫克元说。
一次偶然的表演活动让闫克元有了新思路。2003年,某企业邀请龙江文化站龙舞队进行庆典演出,没想到赢得了满堂喝彩。当接过主办方送上的1000元辛苦费后,闫克元坚定了文化站的发展方向:在完成公益性表演之余,积极把舞龙舞狮等乡土文化与市场有机结合。就这样,一个以“文化站牵头、企业冠名、农民参与”方式组建起的经营性文化团体——龙江飞龙艺术团成立了。
经过十几年不断地发展,艺术团的队伍已经由成立最初的50人壮大到200多人,年演出180余场。收入逐年提高,从最初的每年1.5万元,提高到如今的30多万元,现在拥有固定资产800余万元。表演节目更是不断出彩创新,从单一的舞龙发展到彩龙、草龙、板凳龙、挝杆龙、手把龙等5大类20个品种丰富、形制各异的龙舞系列节目,表演范围也从汉中的十县一区扩展到省内外。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当地龙舞的传承发扬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和影响,龙江舞龙舞狮已然成为汉中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2008年,龙江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2009年,龙舞道具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2013年,飞龙艺术团到广西南宁参加中国龙舞大赛,获得了“二等奖”。“咱小地方的龙也飞向了全国!”让闫克元意想不到的是,龙江文化站的名气还漂洋过海传到了海外,韩国MDC摄制组还专程来到龙江文化站进行了采访。
退居二线的老闫有新的烦恼
如今,经过闫克元四十多年的坚守与操持,龙江文化站在经历了6次修整、9次搬迁后,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800余万元固定资产,占地4120平方米,藏书3.6万余册,融文化、体育、科普培训、民俗展览、文物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龙江文化站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获了“全省文化产业先进单位”、“全省乡镇示范文化站”、“全国乡镇文化站评估一级文化站”等众多荣誉称号。2010年,还被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闫克元个人获得的各级荣誉和奖励高达120余项,并被武汉大学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聘请为特约研究员。
尽管如此,但老闫的烦劳并没有随之减少,龙舞文化传承是他最操心的问题。
近年来,他先后130余次登门拜访当地50多名制作龙舞道具、表演龙舞技艺的老艺人,通过他们的口述,用录音、录像、拍照、记述等多种形式,整理出了大量的资料。还通过展览、展示、培训等形式,将传统龙舞技艺传播到了省内外。他的老伙计,66岁的朱江明也被评为省非遗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传承人。
在他的推动下,龙江镇26个村先后都建起了民间艺术表演队,表演内容涵盖舞龙、舞狮、社火、彩船、大秧歌、碗碗腔、桄桄戏等十几个种类,每年演出超过700场。而且村村都建起了乡村大舞台、体育健身广场。人们茶余饭后自发参加文化活动,逢年过节举办文化演出更是当地农村的风尚。55岁的苏永清是文化站女子舞龙队的,主要负责舞龙头,她笑着说:“舞了十几年,治好了肩周炎,身体也越来越好,生活也越过越好,真是越舞越有劲。”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迎合群众需求,才会被喜爱。他将舞龙与广场舞相结合,研制出手把龙,一人一条龙,每天傍晚,文化站广场上村民们都伴着音乐舞起来,还创作了专门的歌曲《中华舞龙人》。他还打算开发周边小产品,做龙狮玩具,让龙江的小孩子从小就认识龙、喜欢龙。
为了能够让这一宝贵的民俗艺术薪火不断、代代相传,闫克元还多方奔走呼吁,在他的争取下,龙江高中、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先后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校园特色文化培训基地”。针对每个学校特点、年龄层次编印龙舞传承技艺校本教材,制作龙舞道具。把龙舞文化的种子种在了学生的心田里。当地的小学生、中学生龙舞表演队多次参加全市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已然成为当地学校的文化特色。
去年,本在镇政府上班的女儿闫红接了他的班,成了新闫站长。她说:“父亲这么多年坚守农村文化,我全看在眼里,希望我能帮他守护好一方文化,让更多的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已经退休的闫克元却并没有闲下来,还是和往常一样到文化站忙里忙外。在他心里,只要群众需要,自己就要在农村文化战线上坚持下去,继续完成未完成的工作。而随着龙江乡土文化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新的烦恼困扰着他,他也会带着一如既往的决心和信心去一一破解。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