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谢志建:用孝善之举打造和谐之美
本报记者 黄韦华文/图
谢志建,是洋县四郎镇马道村走出来的孝老爱亲、扶危济困模范。她出身贫苦却用一己之力惠及众人;她致富不忘本,扶贫救困、热衷公益事业,她用实际行动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作出完美的诠释……百善孝为先
谢志建的孝善之心,在她苦难的童年已如星星之火般点燃。不到6岁,母亲就因病离世,家里姊妹五个,穷困的家境迫使她不得不寄居在二伯家里。为了减轻二伯家的经济压力,她主动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在生产队放牛挣工分贴补家用。为了挣得多一点,她一个人放4头牛,并利用放牛的间隙,在山上爬上爬下挖野生药材。积攒5、6天背到几十里外的集市上换钱,接济家里。每次换了钱,她都不会忘记买些点心、药品给爷爷送去,邻居都夸她是个“孝顺女子”,爷爷更是常常为她竖起大拇指。有一次,她扛着两根椽子到县城去卖了1块钱,在回家的路上,双脚磨出了血泡。她走走歇歇,饥饿难忍,把给爷爷买的炕炕馍拿出来闻了几次都没舍得咬一口。摸着黑路把炕炕馍、包谷酒递给爷爷时,爷爷摸着孙女脚上的血泡,眼含热泪,一把把她搂在怀里。
在山里放牛时,她常帮邻居爷爷奶奶们捡柴火、替婶婶们照看小孩;总是把家里留给她充饥的窝窝头悄悄送给村里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采药材换来的钱,她拿来收购了村里老人采的所谓的“药材”,其实都是些不知名的野草。她却笑说:“知道是野草我也买点,这点钱也算帮助老人了……”。
百善孝为先。1986年2月,刚结婚不久的谢志建住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耕种着9块边远零散的承包地,一家人过着“一间房,锅连床”的窘迫日子。这年冬天,公公白生连患上了胃癌,丈夫要外出干活养家糊口,在医院伺奉公公的重任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守在病床前洗脸梳头、煎药喂饭、端屎倒尿,十几天下来她累的瘦了10多斤,腹中不满8个月的女儿早产了。公公在世时常挂在嘴边一句话:“纳了银子不怕官,孝敬老人不怕天。志建孝顺有爱心,这女以后有大福哩!”
父亲今年88岁,身体多病。如今不论事业再忙,她每周都要回老家为父亲洗衣做饭、洗脚梳头、剪指甲。邻居们夸她孝顺,她只淡淡地说:“人都有老的一天,作为子女这都是应该做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从镇巴逃荒到洋县马道村的80岁老人陈民学,无儿无女、孤苦伶仃。谢志建看到老人无人照管的窘境,就暂时担负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这一收留就是10年,为他买衣买鞋、解决一日三餐,仅治病一项就花费了2万多元。2013年秋天,老人因病去世后,她出资并操持了老人的身后事,让老人入土为安。
谢村镇老庄村的白红刚,因残疾生活无处着落对生活丧失信心。谢志建得知情况后,将他接到了自己厂里,给他管吃管住,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发给他薪水。白红刚感动地说:“志建帮助了我,不仅是生活上的各种照顾,她还让我靠力所能及的劳动赚钱,让我这个残疾人有尊严的活着!”2004年春天,安康的孤寡老人武荣忠流落洋县,谢志建也把他接到厂里,每年按时给他发工资,让他在厂里干些轻巧活。不仅如此,逢年过节她还会给老人发红包、买新衣服,老人逢人便说:“志建不是亲人,比亲人还亲呢!”
孝善之心成就大爱人生
凭着艰苦奋斗的毅力和日积月累的经验,她从走街串巷收购药材的小贩变成了洋县知名的企业家。她致富不忘本,担负起了回报社会的责任。她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号召,带领全县农民发展银杏种植产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化肥、生态农药以及技术培训等。她用创业、兴业的理念,为乡亲们开拓着脱贫之路。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她先后为6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慷慨解囊捐款1万多元,并动员周围的亲朋好友一起奉献爱心;2009年,四郎镇马道村道路泥泞难行,群众出行困难。她带领群众并捐资5万元,修通了3公里的道路;2010年,谢村镇老庄村的一段土路崎岖难行,她再一次伸出援手,和在新疆发展的弟弟共同为村民硬化了道路;2012年,她通过“传统文化大讲堂”的平台,为山区贫困儿童捐资4300元购买衣物和学习用品;2015年,她积极出资5000元为洋县老年学会搞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三年,她为乡镇敬老院和农村困难“三高”老年人,免费赠送自己公司生产的银杏胶囊保健品,价值近10万元。
面对记者采访,谢志建说:“我是农村出来的,能为大家做一点事情,我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如果通过我的努力,能使这份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心救助、孝老爱亲的善行中来,那我们的生活将处处充满和谐之美!”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