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保护古建筑 西安钟鼓楼调整为夜间泛光照明模式(2)

2019-12-15 10:32  三秦都市报  字号:T|T

古建筑起火消防救灾难度较大

从今年小年夜直至3月10日,古都西安的夜晚都在灯火璀璨的梦幻之中,游人如织。不过也有很多人吐槽,大红大绿的灯光有些俗,甚至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大唐灯具城。”“窗帘都不敢打开,外面太亮了。”“这么多灯光,有多少电线和电闸在古建筑里,如果着火怎么办?”“不能一味追求漂亮,安全才是重中之重。”

昨天,一位长期从事西安消防工程验收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古建筑消防救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救灾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如结构布局复杂、位置不够通透宽阔、材料防火效果差、火势传递性强等;二是在一些古建筑中由于消防设备的欠缺,使得灭火错失了最佳时间,而缺乏高效的消防设备,也成为防火的难题;三是古建筑的消防与普通建筑物存在着巨大差异,在灭火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避免给建筑物造成其他损害,为了保留古建筑的本来面貌,相关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全方位改造,进而也不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古建筑起火消防救灾难度较大,因为古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在这些结构的建筑物中,通常耐火等级与能够承受的火灾荷载也较为低下。举例来说,在此类结构的建筑物中,屋顶、隔断、楼板、梁柱等统统为木质材料。一方面经过长年使用,木材容易变得腐朽疏松,另一方面,木材本身也是可燃物,对于挂画、装饰物、屏风、摆件等物品,也会对火势蔓延起到助燃作用。

文物消防还存在多项问题

防火间距对于火灾防控有着一定的重要性,当燃烧地带能够在外部存在阻隔界限时,往往能够达到防火效果。例如,当锅内发生油烟起火时,通常选择盖上锅盖隔绝火势与氧气,便可达到灭火效果,在无法完成“覆盖性”灭火的情况下,阻断火源与未被燃烧的环境,也成为有效的消防手段。

但是从古建筑的防火间隔来看,应当设计出至少12米的防火间隔,才能为火势分割提供条件,但是古建筑群落中却存在许多不能达到此标准的情形。例如,对于由砖木结构所构成的建筑群,往往被设计为对称性的部落格局,在一些木质建筑群落中还有走廊、庭院、殿堂等结构,这种连片式的布局,通常具有狭窄的过道,并且通道之间还会复杂交织,无形中也为消防增加了难度。

从目前我国文物消防安全的总体情况看,还存在着文物消防设施配备不全、防范技术亟待提高、专业消防安全人员缺乏等问题。“文物消防安全是‘人防’‘物防’和‘技防’构成的完整、有机体系。要着力于全面提升文物防护的能力,需要在上述三个方面整体提升,不能存在短板。目前还要在措施上、技术上、标准规范上、设备应用上下功夫。”该人士称。

文物消防安全百项工程,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和灭火等消防系统配置、生产用火用电设施改造、电气火灾防范系统配置等主要内容。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物单位开展文物消防安全百项工程,不断总结经验,为《文物建筑防火设计导则(试行)》检验以及行业标准《文物建筑防火设计规程》编制,提供了典型案例。同时,为优化提升文物建筑防火技术手段,提供了数据依据,为全国文物单位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示范。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陕西话,话经典 “陕话烂漫”方言朗读活动在西安举行

2019-12-02 17:5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