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路上不歇脚——市中级人民法院扶贫侧记
本报记者胡馨阁
七月的西府大地,烈日当头,太阳肆无忌惮地烘烤着大地,走到哪里都是热浪灼人。7月19日早上,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几名干部又一次动身前往陈仓区赤沙镇山明村……市中院在与山明村结对帮扶3年多时间里,扶贫干部俯下身子设身处地为贫困户想法子,他们先后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出资出力,使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发生着大变化。
帮扶三年多贫困户收入逐年增加
今年64岁的张根银是山明村二组村民,早年妻子去世,两个儿子常年外打工,很少与家里联系,留下他一个人住在几间土房里,平时就靠着种几亩地为生。
山明村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受地理条件和环境制约,多年来山明村以发展花椒、核桃、柴胡等产业为主。尽管如此,村里的175户村民中仍有44户是贫困户。
几年前,村里为像张根银这样的独居贫困户集体盖房,张根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房子有了着落,但张根银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市中院的扶贫干部在听说他家的情况后,主动帮忙联系上了他的两个孩子,多次给他们讲法律法规,做思想工作,还为他们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前段时间,包抓干部赵田华在看望张根银时还偷偷塞给他500元钱。如今,张根银的日子过得宽裕多了,家庭也变得和睦起来,逢人就夸帮扶干部好。
如何帮助像张根银这样的贫困户脱贫呢?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孙渝安多次前往山明村进行慰问,听取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召开座谈会商讨对策。确定劳务输出、种植养殖等大的帮扶措施的同时,该院还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帮扶,并结合实际情况,帮助44户贫困户制订很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效果明显。截至目前,该村已有25户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剩下的19户57人收入也在逐年递增。“多亏了市中院的帮扶,现在村民的路子是越走越宽。”村支书韩存代说。
捐款15万元
户户通上水泥路
该村一组村民梁宝林,这几年一直在深圳打工。去年他回家探亲,一走进村子,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多年的石子小道变成了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村里还栽上了太阳能路灯,早上起来还有村民去小广场上锻炼身体……这些都是市中院帮扶后发生的改变。
脱贫产业项目要有,村民居住的村容村貌也必须改变。市中院拿出15万元,又多方争取资金,先后为村里完成道路硬化,真正实现了户户通上水泥路,并在主干道上安装了路灯。市中院还联系体育部门修建小广场并安装了体育设施,让村民锻炼有了去处。
今年5月底,市中院司法行政装备处副处长魏建利从同事手中接过接力棒,来到山明村担任第一书记。采访中,他介绍说,今年他们还争取到了10万元的水利维修资金,将改善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同时还争取在村里修建跨河桥,并对河道进行治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