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霖:用诗的语言关注生活
在耀州区小坵镇,有一个身为诗人的武装部长李双霖。他有诗人的敏感和机智,又是那么质朴与随和。人们总是看到他赭红的脸上挂着憨厚的微笑,却很少能走进他的心灵世界。而伴随着他生命成长的,不仅有生活的磨砺与艰辛,还有诗的远方。
童年,那些寒冷的日子
李双霖生于1970年,四岁的时候,在二姐的背上从湖北郧西县逃荒到了铜川市耀州区。一家8口人,在渭北漂泊了几个月,找不到一块收养这个贫苦家庭的土地。几经辗转,浮萍一样的家,落在了小丘镇阿堵寨村靠沟边一个二十几户的小村落。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村子定居,是拿他大姐的婚姻做了交易。当时很多逃荒的人只有和当地的人家联姻,才可以落户到某个村子。
那个冬天很寒冷,他们家借住的窑洞两头透风,没有渭北老户人家那温暖的土炕,一家人在麦秸草地铺上蜷缩着度过了落户渭北的第一个冬天。春天来了,他们家靠挖野菜和乞讨缝补着漏洞百出的日子。那时候孩子上学晚,一般九岁才上学。在没有上学前,幼小的他像一个流浪的小孩,放羊、挖药材,在春天的田野寻觅可以充饥的花花草草。田野里很多能够充饥的植物他都吃过。读小学的时候,他成绩总是全班第一。那时候作业少,做完作业以后,搬个板凳,独自一人到教室背后写作文,写他简单的梦想。一直到高中毕业,他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
李双霖说:那时候看书很难。买一本小人书贰角钱,得一分一分的积攒。他接触文学知识是从小人书和听广播开始。由于生活的贫苦,他思考的问题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总想着有一天把自己的感想写成文字变成铅字,变成作品发表。
他说:那时候的母亲很艰辛,用含辛茹苦来形容显得过于苍白。在艰苦条件下,母亲没能把子女供上大学,因为能把他们养活就是奇迹。
青年,在黄土地上崛起
高中毕业后,在一个赤日炎炎的暑期,他和同学到西安打工,在土门的夜市里卖过几天肉夹馍。返乡在山里做代理教师,是他真正踏进社会的第一步。到他所任教的小学,要跑几十里山路。晚上当地的同事回家了,他一个人在学校里,四周的大山黑魆魆的压过来,山鸟在密林里啾啾。陪伴他的是书,是从文化站借来的《诗刊》和一些名著。寂静的大山里,他的心灵与书共语,书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那时候,他被山里人的朴实和勤劳感染着,写出了《山里女人》、《山歌》、《农民宣言》等诗作,在《铜川文艺》和《铜川报》发表后,受到好评。
他说:那段日子艰苦又充满梦想。每个月挣52元的工资,还要贴补家用。在学校是自己种菜自己做饭,因为自己做饭每个月可以挣到村上5元钱的补贴。四年半的代理教师生涯,他有过许许多多的付出和期望。为了生活,在1994年,他回到了小丘镇,在文化站做临时工,主要的精力是怎样养活一家人。他想在黄土地上种植梦想,收获希望。就如他在《农民宣言》这首诗里说的“我们是一些金色的沙粒/是风无奈雨无奈的群体”;“我们是一些金色沙粒/生于水是金/生于土是银/生于风雨是坚强/生于天地/是永不颓废的群体”。
这段时间,他在黄土地上播种,思考,收获。白天在地里汗流浃背,在种庄稼务果园的同时,大脑里翻江倒海,思绪驰骋万里,晚上在灯下写作,写黄土地上的生活和感悟。《穿布鞋的日子》、《丘陵地带》、《关于麦子》、《牛儿》、《家园》、《藤蔓植物》、《触摸乡村的手》等一大批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的诗作在报刊电台发表。他说:有诗歌陪伴的劳作充满了力量。在困难面前没有过多的抱怨,他要做个不寻常的农民,也就是他诗歌《我们是中国的新农民》里描述的农民和农村。
成年,成熟的乡村歌者
到照金这块红色的热土工作,是李双霖梦寐以求的事情。他2009年考试招录为公务员到照金镇上班,看到照金秀美的山峦河流和厚重的人文历史,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情,用溪水流淌的语言写出了《照金畅想》。这首诗以一颗敬畏的心,抒写了照金的古往今来,在赞美照金山川河流的同时,对这块英雄的土地进行了讴歌。这首诗在铜川市面向全国进行的“药王故里锦绣铜川”诗词大赛中,从全国1721位作者的5000多首(篇)作品里脱颖而出,获得自由诗第二名。颁奖晚会上,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主持人包志坚深情的朗诵了这首诗歌。
在照金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李双霖一边忙工作,一边用手中的笔写照金,赞照金。他出版了个人诗集《追梦照金》。诗集分五个部分,第一辑里收录的主要是写照金的诗歌。《照金畅想》、《照金赋》、《烽火照金》、《在照金,我看到南瓜》等作品,都是他在照金工作的感悟思考。
经历了照金这座红色小镇的变迁和升华过程,诗人以他的触角感知统筹城乡发展对照金人生活带来的变化,在《照金赋》里用诗的语言进行了描述;通俗明朗的语言,对这片神奇土地上发生的事件进行了诗意的阐述。很多普通读者读了以后说这篇文章“不晦涩,有激情,能读懂”。这就是对一篇作品最好的评价。
曾经担任耀州区作家协会主席的李双霖,现在是陕西农民诗歌学会秘书长、铜川市作协理事、铜川诗词学会理事、《三秦百花诗社》社长。已先后在《陕西农村报》、《陕西诗歌》、《诗歌网》、《延河》、《陕西文学界》、《华原》、《铜川日报》以及省市广播电台等报刊电台发表诗歌500余首,获奖40余次。并出版有诗集《追梦照金》、《走近世纪》(与人合著)。
纷繁的生活没有磨去李双霖的创作激情,他以一颗诗歌之心,在生活中,善对每个人;在创作道路上,抓住每一个感人瞬间,继续用诗的语言关注着生活。(本报记者 李延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