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公道 打个颠倒 祝嘉 刘婷
西府地区从古至今流传着一句谚语:“若要公道,打个颠倒。”通俗地讲就是要想得到对方公正的对待,就应该换位思考,首先考虑对方是否得到自己公正的对待。凡事得理不饶人,甚至无所敬畏嚣张跋扈,往往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自古以来,西府人待人温恭和善,遇到问题,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从而相敬、相谦、相让、相助。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西府地区就发生过这样的经典故事。殷商末年,在中原大地上,有虞、芮两个紧邻的小诸侯国,因地界问题而长期争执不休。两国国君听说岐山脚下有一个周国,统治者姬昌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百姓信服,便一起前去欲请姬昌为他们裁断。两位国君到了周地,看到周人耕田互相让畔、走路互相让道,平民尊老爱幼,官吏有礼有节。两人不约而同地感叹:“我们所争取的,正是周人以为羞耻的,如果请姬昌评理,简直就是自取其辱!”于是,他们未见姬昌便匆匆返回,再也不提争执地界的事情。
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周本纪》,并衍生出典故“虞芮之讼”。其实,姬发感化虞芮,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宝鸡人非常熟悉的《诗经·大雅·绵》,讲述了从古公亶父由豳迁岐、建立家园,到周文王驱逐混夷、任用贤臣的历史。文中最后一部分提到“虞芮质阙成,文王蹶阙生”,意思是虞芮不再争执,文王感化使其改性。“虞芮之讼”的故事从侧面反映出周文王以德治天下的情怀,而影响中国三千年的周礼,也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诞生的。
谚语“若要公道,打个颠倒”,提倡的是恭谦礼让,追求的是和谐有序,因此,可以看作是西府民间对周礼的生动传承和朴素诠释。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