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咱们靠自己 ——淳化县北塬村自主脱贫启示录
编者按:淳化县铁王镇北塬村在精准脱贫工作中,不驻帮扶工作队,不派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行党员、致富能手和贫困户结对帮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结合村情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800元增长到1万元左右。本报记者多次深入北塬村就此进行调研。通过对北塬村的脱贫模式解剖,希望给我们的精准脱贫工作有所启示。
北塬村是淳化县铁王镇北边的一个小村子,依山临沟,由塬下迁建而成。
北塬村的名气突响,缘于他们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实行党员、致富能手和贫困户结成对子,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率先在陕西蹚出自主脱贫的新路子。
从年初起,记者多次走进北塬村,持续调查,对北塬村的贫困户和党员干部进行采访,对其脱贫模式进行解剖,得到诸多启示。
启示一:从等靠要到自力更生,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2000年,北塬村大多数群众住的是土窑洞,全村总耕地面积2100亩,126户、531人。人均占有耕地不足2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发展滞后,人均收入800元左右。
从2001年起,咸阳实施第一轮十年扶贫攻坚计划,并启动三告别工程,村民们分三批迁到塬面,建起新村,形成大棚菜产业,村民相继富裕起来。但至今仍有26户,79名群众未脱贫。
2015年底,中央脱贫攻坚令发出后,咸阳应声而动,向全市988个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
村党支部会上,对于要不要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过去多年里,政府帮咱不少。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咱不能还是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咱要靠自己双手过上好日子!村党支部书记袁述平说。
对着呢!不能一直伸手要、等着帮!有些村比咱村更需要帮扶,让帮扶队去他们村。脱贫路上,咱自己走!党员们纷纷赞成。
意见很快得到统一:只享受国家的脱贫政策,脱贫的事,村民互帮互助。
办法很快出台:本村21名党员、致富能手、入党积极分子,每人帮扶一至两户贫困户,实行不靠外力靠村里,互助帮扶共致富的结对帮扶模式。
婉拒帮扶单位,因为北塬村的家底也不错。这些年,已经拥有120余座蔬菜大棚、570余亩果园,7个温氏家庭农场,300余只奶山羊。
村子基础好,关键是我们要勤快能干、手脚麻利不懒散。陈江东是村里出名的贫困户,2016年初,村党支部书记袁述平与他结对子。
靠种地为生,挑窖水、啃黑馍,穷得叮当响。陈江东对以前的生活记忆犹新。
我是党支部书记,肯定要挑个最困难的一户!去年,在老支书袁述平的帮助下,陈江东种的西红柿大棚,不到半年收入一万五千元,生活有起色,人也变得活泛起来。
靠自己双手过上好日子,咱心里踏实脸上光彩。陈江东说。
都是乡里乡亲,屋连屋,地连地,抬头不见低头见。支部咋安排,我就咋帮扶,保证不掉链子。听到村党支部实行自主帮扶,致富能手刘武汉二话不说。
三五天里,村里的26户贫困户,一一被确定包扶对象。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群众,贫困群众的参与程度,决定着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北塬村从一开始就把贫困户作为脱贫的参与者,这点尤为可贵。
启示二: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开花,发挥好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党支部。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自2006年起,北塬村从塬下涧畔搬迁到塬面建起新村。挪了穷窝,咋样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北塬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进行过多次讨论。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我们不要瞎折腾,要想明白、弄清楚,才能帮助乡亲们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谈起村里当初发展特色产业的情景,袁述平回忆说。
把群众拧成一股绳,基层党组织至关重要。北塬村多次把村里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组织起来,到泾阳、杨凌等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学习技术。
最终,北塬村选择了与咸阳、西安蔬菜有季节差、适合本村种植的西红柿大棚产业。
过去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现在党组织活动多,党员们的意识很强。开个会,大喇叭一喊,都来了。铁王镇党委副书记王建利说。
为了带动群众发展西红柿大棚蔬菜,村党支部和普通党员几乎是好话说尽,但群众仍有顾虑。对于从祖辈开始就捏着锄把在地里刨食的农民而言,要搞大棚蔬菜何其难?
没技术,缺资金,承受风险能力低。这个时候,村党支部站了出来:党员、致富能手率先带头,每人种两至三个大棚。
效益很快显现。看到地头卖菜时哗哗数着的钞票,很多村民跃跃欲试,但苦于没资金、没技术。村党支部的力量这时候发挥出来:不论谁家想搞大棚西红柿,资金由村党支部想办法解决,技术由党员传帮带。
于是,西红柿大棚在村里接连建起,发展到120多个,户均至少一个大棚。
就是靠着党支部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北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棚西红柿种植村,由女孩不愿嫁的贫困穷山旮旯,到家家户户住进敞亮的新房,全村有多一半群众买了小汽车。
人均纯收入从10多年前的800元,到如今通过结对帮扶发展大棚西红柿产业的贫困户,最高人均1万元,村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北塬村党支部再次发挥出凝聚作用,由一个党支部的堡垒到普通党员、致富能手的四面开花,编织起一张密密的网兜,兜住了26户、76位贫困户的生活底线,让他们跟随乡亲们一起奔跑在康庄大道上。
启示三: 从漫灌到滴灌,选好符合村情的特色产业
脱贫致富,适合村情的产业尤为重要。
走进北塬村脱贫产业园,大棚内第一茬红彤彤、圆溜溜的西红柿把枝蔓压弯了腰。往上看,第二茬青色的柿子一簇簇地挤在蔓上。
与其他村子不同的是,北塬村这种有计划、有组织、一对一的互助扶贫,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
北塬村之所以坚持种植大棚西红柿,除了打出与咸阳南八县蔬菜上市时间差之外,还在于大棚西红柿技术好学、风险低、见效快。
76名群众要真正脱贫,必须让他们也有一技之长,掌握大棚西红柿种植技术,把我们村的贫困锅底揭掉,一起来做好村子的特色产业。党员会上,大伙商量。
经过商议,北塬村提出两种结对帮扶方式。一种是全委托方即党员出资金、盖大棚、教技术、帮销售,贫困户只负责出力,到年底根据收入四六分成;另一种是半委托方式,即党员和贫困户各出一部分资金,年底实行二八分成。同时,村里争取到15万元扶持资金,用于每棚5000元的补贴。
陈江东做梦都想甩掉贫困帽。结对帮扶后,袁述平找上门,采取第二种包扶模式,先是替他垫付补助外的5000余元费用,之后给他买苗子、教技术、帮销售。
干部干、群众看肯定不行!跟着我叔学着种大棚西红柿,去年收入一万五千元,今年肯定会更高。
按1块钱批发,你一个棚能过2万元,我看能把你喜得能蹩起来(高兴得蹦起来)。7月15日,记者采访时,袁述平和陈江东相互打趣。
贫困户王保卫家因病致贫。党员袁建峰与王保卫两家住斜对门,结对帮扶后,两家的邻里之情愈加深厚。下雨天我两家娃都是一起接送的,有时地里活忙不过来,都互相帮衬着哩。王保卫媳妇笑着说。
在袁建峰帮扶下,王保卫去年两个大棚挣了五万多元,今年初还买了一辆三轮车。按照当初的约定,互相结对的21名党员与贫困户,到年底应按照比例进行分红,但都被帮扶人谢绝。他们暂时钱紧。帮他们是我的担当。他们脱贫了,我们也有成就感。袁建峰说。
在北塬村党员示范带动下,去年一年,北塬村新建了25个大棚,棚均产值1.5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最低收入5000余元。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施策,一定要结合实际,选准脱贫产业。北塬村的脱贫实践说明,通过政策发力、大家帮扶和农户自身努力,才能把脱贫工作做到家、做到位、见到实效。
启示四:从输血到造血,培养自己的脱贫队伍
北塬村党支部深知,扶业是基础,扶志才是原动力。
北塬村将贫困户与先富起来的人共同纳入产业发展的链条中,注重从提高贫困户的致富技能入手,着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把帮资金与帮技术、帮信息结合起来,发挥致富能人的传帮带作用,改变贫困户想干不会干、想干不能干的局面。
我哥的情况不好帮!在谈到当初结对时,村里致富能手白战军毫不避讳地说道。白战军除了两个大棚,还种着十亩果园,在他看来,结对脱贫是一件操心费时的事情。
党员来我家做了好几次工作,碍于情面才答应下来。白战军说道。白战军的帮扶对象是堂哥白政荣。结对后,白战军抽空帮白政荣栽菜、浇水、配药,收获的时候又帮着卖菜。看到堂哥一季挣了一万多元,白战军体验到了奉献的满足感。
和贫困户王建设结对的是党员刘武汉。经过刘武汉的精心指导,王建设去年建起的两个大棚挣了五万元。今年一开春,王建设在离本村十里之外的西咀头村,承包了四个西红柿大棚。
靠自己双手摘了穷帽后,王建社还把整地起垄、覆膜施肥、打岔抹顶、喷药打虫等全套的大棚西红柿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邻村的贫困户,带动其他群众脱贫。
过去日子苦,心里没底志短,掌握了大棚西红柿种植技术后,我这底气就足了。大家帮我脱了贫,咱不能忘本,能帮别人一起致富我也乐意得很!王建社拍着胸脯说道。
邻里和谐互助,村风民风转变。北塬村由过去的烂北塬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文明村,王建设从一名贫困户蜕变为全市10名的自力更生脱贫人物之一。
北塬村脱贫中的自我造血做法,引发了蝴蝶效应。
铁王镇今年就采取托管与自营相结合的模式,对资金充足、劳动力富裕、产业发展积极性高的农户支持扩大经营规模。对于资金不足、掌握技术难、劳动力不足的农户,采取委托合作社托管的模式经营,效益由农户与合作社分红,农户还可以在合作社内务工领取工资。
如今,铁王镇按照北果中菜南畜三大类产业布局,已经形成高温菇、青叶菜、地温菇、獭兔养殖、生猪养殖等产业规模。
只有群众掌握了技能,有了技术,增强自我发展潜力,才能保证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实际上也等于培养起一支自己的脱贫队伍。 铁王镇党委书记马燕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党的庄严承诺,正成为全社会的生动实践。北塬村的脱贫模式,既是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优势,推动产业脱贫利益联结的有益尝试,也是一种变他人输血为自我造血、由别人帮扶变自力更生的有效脱贫模式。
脱贫咱们靠自己!(本网记者 万晓林 刘涛 李桦 孟丽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