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地王大厦 铭记于心的深圳地标

2017-09-01 09:09  渭南日报  字号:T|T

本报记者郭艳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深圳的故事,是春天的故事。

繁花似锦的六月,我们4个地地道道的关中女子一路向南,来到这座改革春城。刚一放下行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走上深圳的街头,寻找此次采访的目的地之一——地王大厦。中国第一座钢结构建筑、以两天半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当时“亚洲第一高楼”,它可以说是深圳不可或缺的地标符号,见证了深圳二次创业的辉煌岁月,承载了那个时代人们太多的梦想。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是一座活力向上,属于年轻人敢闯敢干的城市。37年间,就是这个当年的小渔村,使改革开放在全国人民的眼中变得具体而形象,让国人认识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招投标、招聘择业、股票、期货、债权等现代化元素从这里奠基,从而覆盖全国。更多的外地人和创业者也从全国各地涌来,在这片热土上追逐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早期,罗湖就是深圳,深圳就是罗湖。当年,深圳很多的奇迹都是在罗湖发生的。”1985年,当时27岁的侯翠美离开广东清远老家来深圳打工,初来就被当时刚建成不久的“中华第一高楼”——国贸大厦深深吸引。楼高53层160米、“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于是,她决定留下来,希望在这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凭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侯翠美一家3口如今定居在华侨城,拥有一套价值约400多万元的房子。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7周年。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可以说是一天不看就变个样。现在想想,地王大厦从这里拔地而起,其实也就一眨眼的工夫。”侯翠美回忆说,如今的地王大厦所在地蔡屋围那一片区域,虽说是深圳最早的金融中心所在地,但特区设立之初,这里不过是东门老街的边缘地带,甚至可以被叫作“荒山坡”。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后,深圳掀起了第二次建设高潮。就在这一年,蔡屋围的“地王”成为我国第一块面向国际公开招标拍卖的土地。1994年5月27日,当专程从东京运过来的6颗金螺栓,被牢牢拧在巨大的钢架上,地王大厦的钢结构施工正式开始,此后的1年零27天里,总计69层、高384米的地王大厦以“两天半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刷新了当年国贸大厦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也成了深圳人一个新的精神载体,成为新速度、新梦想的代名词。现在,放眼望去,蔡屋围附近已高楼林立,但地王大厦那高耸入云的两根塔尖依然令人震撼。

“80年代看国贸,90年代看地王。”国贸大厦和地王大厦,无疑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最能承载特区精神和深圳奇迹的地标。特别是在建地王大厦时候,工人就像搭积木一样,先把大楼的“芯”搭起来,然后再一圈一圈地往外搭钢架子,令人惊叹。

据记载,这个摩天大楼,在安装钢结构件的熔焊栓钉、高强螺栓就多达100万颗,最大的螺栓重500多克,小的也有350多克。当一个重250克的螺栓头从300米高空掉下来时,它的落地力量可以达到4吨,这时的小螺栓威力不小于子弹。工人们都说,地王有100万颗“定时炸弹”。为管理这些小子弹,工程建设史每天登记螺栓、栓钉的使用数量,每天用几个,就发几个,而且每个人都要用专门的工具袋来装,对工人的手动工具,则挂在各自的安全带上,以保证小工具也不掉落。在整个主体施工的379天中,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从来没有碰破一块玻璃幕墙,从来没有噪音扰民,也从来没有火花溅落事故。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驾考更难?西安交警解读驾考新规:更贴近安全驾驶实际

    2017-08-31 23:11阅读

    真心帮扶绘蓝图 汗洒脱贫攻坚路

    2017-08-31 17:15阅读

    安康:男子讨薪不成欲跳楼轻生 幸亏……

    2017-08-31 09:33阅读

    旬阳人社局号召新招人员做“精品”

    2017-08-30 12:01阅读

    平利:发布今年首个暴雨红色预警

    2017-08-29 17:10阅读

    潼关法院以政法会议为指导努力提升“两率一度”

    2017-08-29 08:39阅读

    新城区教育局召开2017年秋季 开学工作暨规范办学行为集体约谈警示大会

    2017-08-28 11: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