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请听他故事——记兴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赵克彪
他,曾经把患有老年痴呆症走失,摔成骨折的陈艳清老人送进医院服侍30天,救助治愈回家时,经历了其亲人以跪谢恩的感人场面;
他,曾经把神志不清流落街头的刘满仓,历尽千辛万苦送回河南汝州,见证了一家人终获团聚抱头痛哭的感人瞬间;
他,亲历了泾阳龙泉席小根生命垂危,救助站协助医务人员救治无效死亡后,家族无人料理后事的尴尬处境;
他,千里迢迢成功救助兴平店张李村离家走失15年的陈鹏建回家,家人以为他在外早已死亡,年年祭奠,演绎了“野魂变新人”的传奇故事……
他,十年如一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以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殷殷真情,默默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他,就是兴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赵克彪
赵克彪探索建立的“全天候救助、人性化服务”的管理模式,成为省民政厅表彰的惟一一个县和全国救助管理工作的典型。
开拓创新拓荒牛 勇立潮头唱大风
行伍出身的赵克彪早年在部队野营拉练时,他和战友在零下20多度的祁连山雪地上徒步50多公里,等到宿营地后,他的双手全部失去知觉,4个指头被冻伤,成了六级伤残军人。
2003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赵克彪被任命为兴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面对荒草齐腰的场院,三间破旧的房屋,几乎没有经费的窘状。他发动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决定将站内当时闲置的院子作为临时停车场。按每车每天三元收费,一个月就有近 6000元的收入。他将全站同志分为三个班,一班确保业务正常开展;二班维护院内停车收费秩序;还有三班骑自车行到 30里外的茂陵,给陵园平整墓地打零工。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他们就用创收的近6万元购买了一辆救助专用车,添置了办公设施,为打开工作局面奠定了基础。
2008年,在省和咸阳市民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多方争取,投入300多万元,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的救助综合大楼破土动工。接着又申请了儿保中心项目,使兴平救助站成为全省第一家规范化、标准化的县级流浪未成年人的福利机构。救助工作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想方设法,争取协作配合。为此,在三年前,市上即刻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一名常委和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民政,公安、城管、卫生、教育、交通、电视台等部门和各镇(办)为成员单位的流浪人口救助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能和区域责任。这种责权分明的联动协作机制,有效保证了救助工作常态有序,高效运行。
莽原有爱大无疆 渭水滔滔诉真情
赵克彪常说,“要把事当事干,把人当人看。救助工作的岗位在哪里?在困难群众家里,在扶危济困的路上,在救死扶伤的现场,在弱势群体最无助的危急时刻……”
2010年8月19日晚上11点多,秦岭公安分局送来一名满脸鼻涕,口齿不清,目光斜视,有明显智障的疑似走失儿童,他和救助工作人员一起帮孩子洗完澡并为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
不知孩子叫什么?家在哪里?赵克彪便在陕西广播电台,兴平电视台等媒体发布寻人启事。在经过秦岭公安分局反复比对、排查,24日下午,赵克彪带领工作人员前往武功县,行至普集街道时,口渴的工作人员杨罗刚在一家商店买水时,顺便问店主,方家寨咋走?此时孩子的奶奶牛曲娃也正在这家商店门口歇息,听到有人问起方寨村,立即问道:“你们去方寨村找谁”?还没等杨罗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完,牛曲娃已经哭成了泪人。27日上午,牛曲娃和儿子儿媳来到救助站,看见自己的孩子,一把搂在怀中喜极而泣!
一个孩子就是一盏灯,一个孩子的走失,牵动着所有亲人最敏感的神经,绝不能让兴平的儿童流浪街头。赵克彪痛下决心从基础抓起,在市、镇(办)和村三个层面建立完善的儿童救助网络,对全市223个村的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并由镇(办)民政工作站和村民政信息员每月定期回访一次。
一次巡查中,他和救助工作人员在兴平西关一栋单元楼一层阳台下发现了婆孙二人,她俩用捡来的砖块和木板遮风御寒。女孩叫张玲,12岁,白天与70多岁的外婆拾荒乞讨,晚上就睡在阳台下。见到救助人员,老人十分坚决地说:“只要我有一口气,都要把孩子抚养成人。”
此情此景,赵克彪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惭愧地说:“老人家,对不起,我们来迟了,让您和孩子受委屈了”。
他把张玲接到救助站,并多次到张玲老家店张莪子村和亲戚处走访寻找监护人,其父母失散多年,两名舅父都患有精神障碍疾病。随后他和教育部门一道为张玲联系学校,免除了孩子上学期间的所有费用,并申请到孤儿补助。张玲至今住站生活,就近上学。赵克彪和家人一起和孩子在站上欢度春节,发给张玲人生第一次压岁钱。
像张玲这样的救助对象,还能问清底细,更多更难的是那些衣服破烂、蓬头垢面、重病缠身、思维紊乱的流浪者。
所有的救助都没有附加任何的条件,所有的救助都是饱含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匆忙的脚步,无私的爱心,见证了悲天悯人的力量,见证了大爱无疆的宽广。悄然滑落的泪水,是对人心向善的见证。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