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西周时期就有“高新产业开发区?”(2)
同一墓地墓葬方向却不同周原既是周人也是秦人的发祥地?
此次考古发掘确定了姚家墓地的范围,共钻探发现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近140座,其中包括两座带墓道的大墓,这在周原遗址尚属首次发现。张亚炜告诉记者,整个墓地可分为南北两区。北区的墓葬均为南北向,墓葬规模也比较大;南区墓葬多为东西向,均为小型墓葬。由此,姚家墓地成为周原遗址目前唯一一处墓地范围和墓葬数量均清楚的墓地。
然而,这种南北向墓葬与东西向墓葬分两区共处一个墓地的现象,在以往西周时期墓葬考古中还未曾见过,这也直接导致整个姚家墓地的族属和性质变得扑朔迷离。
对这种“奇特”的墓葬现象,张亚炜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姬姓周人的墓葬一般都是南北朝向,而秦人一般都认为自己是从东边来的,所以墓葬是东西朝向。那么,姚家墓地中这些东西朝向的墓葬到底是不是秦人的呢?张亚炜表示,虽然现在还不好断定,但这些墓葬却表现出了典型的秦文化特征。之所以这样说,张亚炜有足够的理由。他解释道,此次在姚家墓地发掘的东西朝向的墓葬特征和2011年甘肃省清水县发掘的早期秦人墓葬的特征几乎一模一样,包括墓葬中的陪葬品,以及陪葬品的数量、规格都出奇的一致。结合古人“视死如视生”的观念,他们大致推测出,两个地方墓主人生前的习俗可能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有可能是一个族属关系。也就是说,姚家墓地这些东西朝向的墓葬很有可能也是早期秦人的墓葬。
张亚炜说,曾经也有考古专家提出过,周原不仅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学界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甘肃省清水县的考古发现就是早期的秦文化遗存,但就其和姚家墓地东西向墓葬的比对和研究成果来看,年代几乎不相上下。而且,扶风一带不单单是姚家墓地出现了这样的墓葬,其实早在多年前,益家堡也曾发现了有早期秦文化特征的墓葬,这一考古事件也有力地佐证了“周原不仅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同时还有可能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的观点,为推进早期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也为中国探寻秦人先祖足迹提供了重要线索。
周原姚家墓地重大发现
原始瓷器可能是“周原造”
平凡朴素的原始瓷器,总是受到考古学家们的青睐。那么,原始瓷器到底产于南方还是北方?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雷兴山告诉记者,很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北方的原始瓷器可能产生于南方,这是因为,以前在南方出土过多件原始瓷器,并发现了生产作坊,而北方虽然也出土过原始瓷器,但却并未见到过生产作坊。
那么,此次出土的原始瓷簋、瓷觚是哪里生产的呢?张亚炜认为,“很有可能是‘周原’牌的。”雷兴山接着解释道,这次出土的两件原始瓷器的器型都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即使是在南方出土的原始瓷器中,也未曾见过这样的器型。瓷簋和瓷觚是西周文化中的常见器类,不见于南方地区。虽然现在还不能武断地下结论,但考古人员推测,这两种原始瓷器可能是北方所独有的,也应该是在北方制造的,而且它的产地很有可能就在周原。
镀锡的管状青铜舆饰
此次考古发掘中,镀锡工艺的发现让考古队员显得尤为兴奋。
雷兴山向记者展示了两截从8号墓中出土的带有镀锡工艺的管状青铜舆饰。据考证,这些管状舆饰的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甚至是西周早期,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西周镀锡器物之一。“古人把车厢称作舆,这些管状舆饰就是用来装饰车厢的。而能用这种舆饰装饰车厢,必定是王侯贵族。”雷兴山告诉我们,青铜器表面镀锡是古代金属表面装饰的重要技术之一。镀锡不仅能让青铜器表面具有美丽光亮的色泽,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防腐蚀作用。雷兴山的说法从这两截镀锡管状青铜舆饰上便可以得到验证——虽然它们历经了三千年的风雨洗礼,但如今看起来,表面大部分依旧光亮如银。
“纸状薄片”是金箔?
在所有的出土文物中,一张薄如蝉翼的金黄色小碎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虽然它已有些褶皱,但却掩饰不了自身的光泽。细细观察,这张小碎片只有三四厘米长,最宽的地方也只有两厘米左右,但厚度却比现在用的纸张还要薄,仿佛手触即碎。“这是西周时期的金箔!”雷兴山的一句话,让人不由得张大了嘴巴。记者在百度百科中键入关键词“金箔”,资料显示“金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工艺品,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金箔源于东晋?那比东晋早了千年的西周墓葬中怎么会有金箔残片?对于资料提供的信息,雷兴山连连摇头,他说,不止西周时期有金箔,商代也有金箔,所以说,金箔的起源远远早于东晋。此次发现的金箔残片,一方面反映了大墓的等级之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金器制作的工艺之精巧。据初步分析,这个金箔残片应该是包裹在某种器物上的装饰品。
周原遗址再现“太阳”——阳燧
阳燧是西周时期的取火工具。1995年,周原遗址就曾出土过阳燧,但即便如此,这次的考古发现中,阳燧的出土还是令人兴奋不已。“别小看这如铜镜般的小东西,它可是西周人智慧的结晶呢!”张亚炜说,周原遗址第一次发现阳燧的时候,考古队员就把它亲切地称为“太阳”,此次阳燧的出土,可以说是周原遗址再现“太阳”。
阳燧是西周人用铜制成的凹面镜。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样的记载:“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这说的就是阳燧的取火原理——让阳燧凹面的抛物面镜面向太阳,使太阳光照于其上,通过反射而聚焦,使温度升高从而点燃易燃物。张亚炜说,考古人员在第一次发现阳燧时,就照其翻模,铸造了一件复制品。经试验,在强阳光下,复制的阳燧最快时只需三五秒钟,便可将放置在其焦点处的易燃物引燃而产生明火。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