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洗马庄村:本是“完颜姓”为啥改姓“王”
王姓,百家姓中的大姓之一,在最新的百家姓排名中,王姓仅次于李姓位列第二。完颜姓,典型的满族姓氏,先祖曾是金朝的创立者。原本,王姓与完颜姓是不可能有联系的,但在岐山县蒲村镇洗马庄村,有王上与王下两个组,当地人又把这里称为“王家庄”。王家庄里约300户共1000余口人,将这两个看似无关的姓氏联系在了一起。
死后完颜生前王
祠碑,一个很严肃的东西,立于祠堂之中,向后人娓娓讲述着先祖的生平和本族的发展历程,因此,祠碑上的内容都是斟酌再三才刻上去的,很少有错。特别是先祖的姓氏名称,更是慎之又慎。但在岐山县蒲村镇洗马庄村,有王上和王下两个自然村,村里人全部为王姓,但记载先祖生平和本族发展的祠碑,里面的人却全部姓完颜!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王下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文锦干当地的文保员已有30余年,他告诉记者,他们的祖先是女真族,也就是现在的满族。“洗马这一称谓,是秦代起设置的官职名称,相传洗马庄之名就是因为这个村子曾出过一个洗马官员而来的。”岐山县周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贺世明告诉记者,有史料记载,王上和王下的村民是700多年前金王朝宗室完颜鄂和的后裔。他们的先祖完颜准在元代至正年间封镇西侯,初居于安王屯,维修帅府于洗马庄,其孙完颜帖木儿后归附宋明王朝,因世事变迁改称王姓,死后则复归原姓。
而在村民之间,也流传着关于姓氏和祖先的故事:南宋时期,王上与王下村的先祖完颜鄂和曾任金国征西大元帅,镇守关中西部,金末死于元军之手,后葬于此地。其余将士因无法返回金国老家,后恐受到株连,所以隐姓埋名,将金人的完颜姓改为汉人的王姓,才得以保全自己。“在我们村东有一个墓地,墓形非常大,目测占地应该有3亩左右,那可能就是我们先祖完颜鄂和的墓。”王文锦介绍道,“完颜鄂和死后就葬在附近,这从我们的祠碑中就能寻到相关的记载。”
王文锦说的墓地,看起来只是一个大土包。其实早在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此墓为“完颜鄂和墓”的说法就被否定。到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考古人员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这座夯土台台基土质坚硬密实,还采集到战国时期高规格建筑才有的筒瓦、板瓦、绳纹砖和汉代绳纹筒瓦等残片。专家推测,这个夯土台基
应该是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行宫建筑基址。
完颜鄂和墓在何处,仍未可知。
祠堂祖案记华章
在王下村中间位置,有一座坐北向南的老房子,虽然已经有些破败,显得与周围的民宅格格不入,但老旧中依然透出一股威严的气势。
“这是民国三十年三月十三日重修的。祠堂原来有前后两殿,由东西厢房连接,两殿都是宫殿式建筑,一砖到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前殿外左右窗眉上分别写有‘出将入相’‘世代公卿’的字样,中间门楣上悬着‘九世帅府’的牌匾,匾后写有‘岐阳望族’字样。在小天井院子中,有一颗巨大的合欢树,树冠似伞,到了夏天,花香沁脾。前殿外有一个广场,在广场南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乡间车马大道,原来在路边还立有下马石。”王文锦说,“据村里老人讲,清朝同治以前的原始祠堂是先祖完颜氏的‘元帅虎帐’,可惜门楣上的字现在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当年为了保护而镶到土墙中的祠碑里,才能看到我们先祖时期的辉煌。”
相对于祠堂来讲,祠堂中的一个物件则更显得更加神秘。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很多王上的人还见过祖案。据传,祖案最上面有一个女真族崇拜的原始图腾,而祖案中王家先祖们的画像以及服饰很像戏剧中北方金兵将领的形象。
早在1945年,老旧的祖案重新装裱过,长度达6米,宽5米。祖案上端坐在中央位置的是高祖完颜准头戴帅盔、身着侯服的坐像。据该村老人讲,老祖案上元帅头盔上的红缨子是用猩猩血染就,帅盔和帅服上的黄色都是用金箔贴的,永不褪色。“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在小时候参加祭祀时,都见过祖案。那时候的祭祀从除夕夜就开始了,祖案就悬挂在祠堂大殿中央,等到大年初一天不亮时,祭祀结束,祖案也由族长收起来,平时是见不到的。”王文锦说。
与其他地方的祠碑不同,王下村的祠碑是被镶在墙里的。“这是以前老人们,为了保护这块祠碑,特意这样做的。祠堂的墙壁特别厚,将祠碑镶在墙壁里,将外面抹成光墙面,就不会有人发现这块碑子了。”王文锦有些惋惜地告诉记者,如今记录他们先祖的东西,就只剩下这块石碑了。
王文锦说的祠碑,是清朝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立起来的,通高有1.8米,阳面碑额上刻着“一世祖完颜准……大元至正年封镇西侯守关西,初居安王屯,后建帅府于洗马庄为衙。”碑身记述了十二世祖先的姓名、功绩以及夫配等,阴面碑文则记述了远祖的兴起。值得关注的是,在碑文中还有元惠帝赐封“完颜氏为‘王’姓,死后则归原姓。”的相关记载。但与碑文记述不同的是,很多当地的村民中流传着“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赐他们生姓王,死后归于完颜”的传说。
族规村俗乐趣多
“虽然我们的先祖是女真人,但经过和汉族人的长期生活,很多习俗都已经和周围的汉族人融合了。”王文锦回忆起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已经想不出有多少不同了。
其实在以前,很多特殊的习俗在王上村与王下村被默默守护,维持着他们独特的个性。
首先就是姑娘不准招女婿,寡妇更不能招赘,而且没有儿子的人家不准抱养外姓男孩,只能同族过继。据王上村老人回忆,过去有家人无子,也无法过继,恳请村里德高望重之人说和,经族管会协商同意,并为全村唱几天大戏,才抱养一男孩。
还有就是休妻不娶妻。这要求过去一旦与媳妇离婚的男人,将不准再娶媳妇。但不休妻可娶二房甚至三房。
三是有女不嫁令家村。令家村与王上、王下村最多不过二三里路,但这里的姑娘却不能嫁令家村男子为妻,除了村民们口口相传的王家村先祖与令家村先祖有矛盾之外,也表达了本村姑娘不外嫁,不与汉族人通婚的习俗。
最有意思的一个风俗,就要算不说岳飞事、不唱岳飞戏了。原因是在过去人看来,岳飞是英雄,是正面人物,是受颂扬者;而王家村的先祖先好像是侵略者,是反面人物,是受贬低者。“在我们这里唱戏,绝对不可能听到‘岳飞大战金兀术’这样的内容,因为这讲的是我们祖先失败过程的故事,作为金国后人,是不能听的。”王文锦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