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范家村:“碎戏村”这样拍“大片”(3)
范家村三年拍下“碎戏”十余部
在岐山县蔡家坡镇范家村,最热闹的事莫过于拍“碎戏”。村民们干完活后,聚集在编剧方金秀家堂屋里,演员们拍戏,乡亲们围观。若有演员一紧张说错了台词,男女老少们就乐得哈哈大笑。谁说农民只能握锄把,拿起行头照样拍“碎戏”,范家村的父老乡亲近三年来已拍出10多部碎戏,既活跃了文化生活,又定格了当代农民新风尚、新风貌。
人生大舞台,家家都有戏。是靠看别人的戏丰富生活,还是演自己的戏自娱自乐?村民觉得应该挖掘身边的素材,把自己的生活搬上荧屏。听说泥腿子要拍戏,有人认为丢人现眼活受罪,有人却说生活好了当回演员也不错。争来争去,最后都说赶快弄。退休乡医方金秀便担任了村里这台文化大餐的“厨师长”,她从村民平常爱看省电视台播出的“百家碎戏”这一现象得到启发,觉得村里几十年发生的事,一点也不比那些戏差,只是缺少表现的机会,而现在大家劲头高,肯定能成事。
农村的事,有人承头就好办。“厨师长”自告奋勇当编剧,在她指派下,有人挑选演员、有人置办道具、有人寻找场景。全村都动了起来,一台大戏敲响了开场锣。拍戏先得有剧本,方金秀经过思考,将身边的故事写出来,取名《风波之后》,讲了一段地震之后邻里相处的故事,并试着让村民们参演,大家积极性很高,都争着要上镜。资金不足,村干部带头捐款,挑上的演员每人出资50元;没技术,他们就请镇上搞红白喜事的人来拍摄;场地不够用,就在村民家里取实景。一番艰难后,片子终于拍好,原汁原味的西岐方言,村民本色的演出,加之讲的又是家长里短的平常事,大家看得津津有味,竟觉得比那些电视台演的还要好看。
第一炮打响后,拍大家熟悉的“碎戏”就成了村民最大的乐趣,只要听说有戏拍,全家老少去围观。一旦谁被导演选上当演员,就高兴得蹦起来;选定哪家做场景,主人便成了后勤保障队员,再麻烦都没怨言。庄稼人演大戏,惹得十里八村都眼馋。
12月24日,当记者慕名来到这里,见到村支书范伏生时,他不无自豪地说:“现在农民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富起来后文化生活却很单调寂寞,看到大家拍‘碎戏’热情高,咱就以此为由头把大家组织了起来。从2009年到现在,三年时间村里拍了十多部‘碎戏’。《风波之后》《烟囱里的面条》《希望之星》等短剧,由于反映的是邻里相处、孝敬父母、兴办教育等内容,广受好评。《烟囱里的面条》上下集都在宝鸡电视台播放过。”
过足戏瘾的村民,虽然不拿一分钱报酬,但热情依然不减。下一步,他们将积极向外地电视台推介,争取更多的展示平台,让全国人民都了解周秦故里深厚的文化,晒一晒西秦农村的新生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