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窑匠:细致的玩泥人

2013-08-02 17:54  宝鸡日报  字号:T|T

在凤翔县范家寨镇仝家沟村的西北角,有一排整齐的窑洞,与村庄内现代化的房屋相比,这些嵌于山腰中的“建筑”略显另类。向村民打听后才知道,这是村里周窑匠的作坊。

周窑匠,本名周永科,祖祖辈辈都是以做陶器为生。初见周窑匠,身材有些单薄的他,一身休闲打扮,看起来很精神,仅从外貌上看,找不出窑匠的职业特征来。但他无意间的一句话,似乎又让我们寻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做我们这一行的,窑里待得久了,胃寒,凉的东西吃不得。”瘦,好像成了窑匠的“标志”。

在周窑匠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作坊的核心区域制陶坊。一进屋,一个大大的转盘映入眼帘,匠人正在熟练地操作着。“现在窑里主要做的是‘孝子盆’,据我了解,凤翔也就剩我这一户了。”周永科说,自己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陶器的制作工艺,20多岁时就正式“出师”,开始打理作坊的生意。从过去的乡里生意,到如今远销至陕甘两地,年售4万余个。别人说周窑匠很有商业头脑,但每每听到这些,他只是嘿嘿一笑,说:“没啥,咱就是个‘玩泥巴’的。”

制陶坊的窑洞是两通的,其东西两边各有一孔窑洞。据周窑匠讲,东边的窑洞是放成品的,西边的则是陶器的“阴干房”。这时,东边窑洞里出现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周窑匠赶忙迎了上去,他说道:“这就是我的父亲。”老爷子名叫周尚万,今年81岁的他,是十里八村的制陶好手。周尚万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做的就是陶土行。我11岁就开始制陶,到现在整整70年了。”

说起陶艺制作,周尚万打开了话匣子。他介绍,制陶并不是简单的捏泥巴,要制出好的陶器,就得有好的陶泥。陶泥,村里人称它红土泥,本地的陶泥都是从北山上拉的,那里的土不但质地细腻而且黏性好。陶泥选好后,就要放入沉淀池内,加入清水待40天后,过滤掉杂质。这样出来的陶泥,质地细腻。再经过成型、阴干、焙烧等工序后,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就这么“炼”成了。

20年前,周永科接手父亲的生意后,本想让周尚万歇一歇,享享子孙福。可做了大半辈子陶艺活的周尚万却怎么也闲不住,他嘴上总是挂着一句话:守着窑心里踏实。

西府的窑匠越来越少,这个行业对我们而言也越来越陌生。如今,周窑匠一家仍执着地守着那一方土窑,一把红泥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陕师大两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增补项目

    2013-08-02 10:53阅读

    我省四个环境教育基地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

    2013-08-01 09:40阅读

    4高中生野外游玩困深山 消防官兵披荆勇救人

    2013-07-30 09:48阅读

    咸阳400名英语教师参加英语听说能力提升培训

    2013-07-27 10:44阅读

    我省副省长庄长兴主持召开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专题会议

    2013-07-25 08:42阅读

    户县北街小学“学习雷锋、做小志愿者”暑期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2013-07-22 15:37阅读

    西安市已建成各类道德讲堂1000余个

    2013-07-15 16:4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