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炭市街 河南人贩煤卖炭的安乐窝

2013-09-13 11:18  宝鸡日报  字号:T|T

每一条老街都有一段故事,百岁老人李德明守着一条名叫“炭市街”的街衢,走过了大半人生路……

说到炭市街,不少人都会有疑问,它在哪?现在渭滨区永嘉市场西北侧那片热闹的商区,便是已经消失的炭市街的所在地。

李德明祖籍是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1942年,“水旱蝗汤”四大灾害轮番袭击中原地区,迫于生计,29岁的李德明跟随家人一路西行,逃到了陕西宝鸡。东仁堡成了李德明和家人的“落脚处”,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后,她随丈夫迁到了一片荒沙地。

当时,人们称李德明居住的地方为“城河沟”。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野菜零星散落在沙地四周,遇到雨天,这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河沟”。在李德明的记忆里,同他们一起安家于此的共有四户人家,搭起的茅草棚,就成了“家”。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河南老乡开始陆续进驻“城河沟”,慢慢地,这里聚集了二三十户人家。在这群异乡客的“大军”中,有三户以贩煤为生。那时,他们从陇县运进的煤炭不但质量好,而且价格公道,受到了不少本地人的欢迎。也从那时起,这个不知名的地方有了一个新名字——炭市街。

其实,这条街与人们传统意识中的街道相差甚远。长700多米,宽约3米,呈“L”型的炭市街略显“简陋”。但它却是一批批河南人来到宝鸡生活的“安乐窝”。

与故乡河南武陟县相比,宝鸡炭市街更让李德明难以割舍。今年,她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在宝鸡生活了71年,炭市街伴她度过了68个春秋。

如今,只要天气好,李德明总会站在自家的阳台上,给花草浇过水后,习惯性地望望这条熟悉的街。林立的高楼,熙攘的人群,与曾经的景象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德明记得,1973年,为了盖半间瓦房,他们一家人每天捡砖头、拉黄土、打泥砖。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低矮的泥瓦房总算盖好了。

时光荏苒,从茅草棚到泥瓦房,再到如今的小楼房,李德明说虽然以前的炭市街早已不复存在,但在这条熟悉的街衢中仍有三栋楼被称作“炭市街1号、2号、3号”。李德明说,大伙留着“炭市街”的名字,听着喊着觉得顺口、温暖。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财经学院两刊入选2013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13-09-12 15:58阅读

    西安汽车科技职院与上汽通用校企合作项目揭牌仪式举行

    2013-09-11 15:24阅读

    雁塔25学校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2013-09-10 09:12阅读

    第四届陕西高校“农校对接”会西安顺利召开

    2013-09-06 15:25阅读

    西安市接送学生车辆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2013-09-04 09:08阅读

    昭仁学区开展“走进家庭,携手育人”大家访活动

    2013-08-31 16:50阅读

    清涧县多部门宣传校园法制周活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2013-08-28 15:1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