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厂街:山东人避难烧瓦的落脚地
“上世纪三十年代,父辈从山东老家来到宝鸡,盖屋修瓦窑,是瓦厂街最早一批的居民。”在75岁的瓦厂街老住户史文芳印象中,宝鸡瓦厂街是山东人在战乱、贫苦年代里的落脚地。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山东,日本兵还未到达史文芳老家成武县之前,史文芳父亲史旭冬为使家族免遭劫难,带领两个兄弟,早先一步来到宝鸡,从东仁堡村民手中买了位于现在瓦厂街的二亩九分地,三个山东兄弟凭借手艺活,建了个小瓦厂,为一家人谋生路做打算。
没过多久,老家成武县来了日本兵,史文芳的二舅被日本兵杀害,姥爷被残忍的战乱场景活活吓死,史文芳的母亲抱着年幼的她仓皇出逃,史旭冬及时接应,史文芳一家人终于到达宝鸡。
远离战火之后,紧接着需要解决的是生计问题,史文芳一家人在瓦厂街二亩九分地上开始修窑烧瓦。史文芳记忆中,父亲和叔伯们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材魁梧,力气大,烧瓦烧得好,常有人前来拉瓦。随着山东老乡的陆续加入,瓦厂规模稍有扩大,这个山东人聚集的小街巷被称作瓦厂街。
史文芳介绍道,当时,瓦厂街除过几十个山东人居住外,居民稀少,荒芜冷清,一条窄小的泥巴土路把瓦厂街的山东人与外界联系起来。没过几年,瓦厂街又来了烧砖的,有砖有瓦,瓦厂街渐渐成为宝鸡人熟知的砖瓦一条街,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瓦厂彻底倒闭,瓦厂街便再无山东汉子烧砖瓦的身影。
瓦厂街的旧貌和发展过程,80岁的河南人孙小兰都看在眼里。上世纪四十年代,孙小兰跟随父亲沿铁路讨饭来到宝鸡,孙小兰一家人在瓦厂街西头搭了简易平房居住,当时,荒芜的瓦厂街只有几孔烧砖瓦的窑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瓦厂街开始迅速发生变化,出现了做小生意的,有了二层小楼,也有了人气,到如今,瓦厂街街道宽敞、高楼林立。
现在,孙小兰的家从瓦厂街西头搬到了东头,孙小兰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最近瓦厂街正在改造路面,工人们开着机器铺设新道路,瓦厂街的老住户们来到街头,有帮忙的、围观的、干活的,孙小兰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这热闹场景说:“瓦厂街是河南人和山东人的避难地,我们对这条街有感情,看它变好,我高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