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合:中华文化复兴发轫正当时
张培合,现任西安金花投资集团总裁助理、总工程师,独立文化学者、陕西省企业文化协会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文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西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商道》杂志、《陕西设备管理》杂志总编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者。
●兴趣作舟,笔耕不辍
张培合先生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那里是华夏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淳朴的民风,淡泊名利的习俗造就了张培合先生正直厚道的品性;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却没有束缚张培合先生的思维和才智。他告诉记者,“我来自农村,农村人很简单,所以也很幸福。”“我一直都痴迷传统文化,向往西安这座拥有最多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圣地,西安是我文化圆梦的不二选择。”“当年读大学选修理工科只是想把它当做一块砖,我要叩开通往理想的大门。(据先生介绍,那个年代只有理工科比较容易留在大城市),虽然这是一条艰难曲折布满荆棘的路,但是我义无返顾的踯躅前行,快乐而满足。”
可以说,信念和兴趣是张培合先生创作文学与传播文化的原动力,这些年,先生笔耕不辍,著有《慧思集》、《静思集》、《微思集》等著作。2014年5月31日,《微思集》更是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集奖。张培合先生的作品是接地气的,他的博客、微博、微信等每天都有更新,而且每每都是原创,他说“坚持是一种品格,做人做事贵在坚持,践行传统文化,不能仅仅靠兴趣,还要有韧性,有恒心。”
张培合先生工作室中挂着一幅《爱莲说》,这是张培合先生的自我约束,在歌舞升平、喧嚣浮躁的城市里,先生工作之余却“偏安一隅”,总是静静地呆在他的工作室里进行创作,从不流连高档酒吧、华丽舞池。“心底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些都是张培合先生的人生哲学与处世原则,也是传统文化对张先生性格根深蒂固的深远影响。
●企业文化,贵在传统
张培合先生除了独立文化学者的身份外,首先是一个职业经理人。那么管理企业,怎样践行传统文化呢?张培合先生讲到“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讲企业文化,那么什么才是企业文化呢?楼道里挂几幅名人名言?办公陈设古朴典雅?公司口号朗朗上口?举办几场文化讲座?其实,这些都只是企业文化的表象。企业文化应该拨开这些迷雾,首先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融合问题。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一定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智慧和思想。”
传统文化讲究“仁、义、礼、智、信”,仁代表了一种社会担当及责任感,作为企业,不仅仅只是完成品牌知名度的推广,更重要的是美誉度的树立。现在的企业都更加注重公益慈善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要有爱心,这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仁”;“义”,也就是企业要相互扶持,公平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互相打压,社会经济要和谐发展,要实现共赢;“礼”,在公司内部、公司与公司之间都需要尊重,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智”,就是一个公司软实力的体现了;“信”,才是今天最需要特别提倡的,诚信是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谈到这里,张培合先生难掩些许的激动,“现在很多无良企业,做生意不讲诚信,制售假药、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等,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感都没有了,无形之中增加了社会的运营成本,损人不利己,得不偿失。”
●匡扶正义,兼济天下
张培合先生感慨“这个世界每天发生的各种暴力血腥事件、道德沦丧事件、环境污染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种种这些都在狠狠敲击着每个人脆弱的灵魂,如今的世界,有太多的现实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其根源都在于文化冲突。”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现在我们社会,并没有汲取西方的优秀文化,比如马克吐温、巴尔扎克、莫泊桑等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以及陶冶情操的高雅音乐等,却更多泊来的是“黄赌毒”、“一夜成名”等错误东西或者功利价值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袁隆平没人追了,“芙蓉姐姐倒是引来一群人顶礼膜拜”,这样的社会是病态的,需要治愈的。拯救文化就是拯救国家,文化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的体现。现在教育理应先教孩子做人、启蒙文学可以选择“三字经”这些经典读本,先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传播正能量,让孩子从小就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张培合先生呼吁:所有爱这个国家的人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坚持不懈,传播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收到水滴石穿的效果,这个世界才能更加美好。综观国内外,中华文化热现象已覆盖英、美、日、韩等诸多国家,全世界都在从中华文化中萃取精华、吸收养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人,我们又怎能妄自菲薄呢?
张培合先生说,要传播中华文化,就应该首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现在的中国人,缺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所以才导致盲从西方文化的一些糟粕,所以,振兴传统文化势在必行,中华文化复兴发轫,正当时!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