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实施十件惠民实事第五年 事事暖在百姓心坎上
在西安,你幸福吗?在西安,我幸福。每一份幸福,来自走出家门,一座座“群众厨房”里的各类食品让人吃得舒心;每一份幸福,来自晴朗的天空下,悠然可见的南山和清新扑鼻的花香;每一份幸福,来自开车上下班的路上,少了一些刺耳的堵车鸣笛声;每一份幸福,来自孩子上学不再发愁,生病就医不是那么无依无靠……点点滴滴的幸福感,都来自这座城市给每一个市民的承诺。在过去的2014年里,西安十件惠民实事各项工作给城市和老百姓带来的是:200多个蓝天,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03239套,103个村庄142公里道路硬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至130元,230座学校食堂全部开工建设,25家表演团体在全市500多个演出点共演出1177场,向本地市民(含游客)发放由景区门票、餐饮、住宿、演艺等多种类型旅游优惠券,20多个旅游景区免费门票组成的“惠民大礼包”,共计1.13亿元……
今年,是西安市实施十件惠民实事的第五个年头。年初,西安市政府确定2015年十项惠民实事,涉及环境、交通、住房、教育、卫生、食品、养老等多个领域,每一项都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生活在西安,能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的舒心与幸福,更能体会到“政府”这个大家长对每一位市民的关心与负责。
“放心店” 让食品安全多重保障
每天三个馒头,两个花卷,两斤面条,一包豆腐干,这样的搭配成了韩大妈的日常标配。“过去我都是在菜市场里的馒头店买馍,后来家门口有了‘群众厨房’,我就成了常客。”家住团结二路的韩大妈操持着一家五口的饮食,尤其有了孙子后,她越来越重视起“吃”这块的食品安全。“过去在小作坊买馍,都是看着越白越虚越好,后来报道小作坊的馍是加了添加剂,我们就再也不吃了。”让韩大妈欣喜的是家门口几年前就落户了“群众厨房”的放心馒头销售网点,每天不贵的价格让她全家能享受到放心的食品,这让她感到很幸福。
放心馒头工程作为西安市十件惠民工程之一,从2010年1月28日,正式上市至今,“放心馒头”的加工销售网点,已经由当初的271家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家。去年年底,西安“放心馒头”产能再次提速,投资1200万元新增的一条生产线。“新达产的生产线,日加工馒头需要面粉600多袋,按照每袋生产400个馒头的数量计算,其日产馒头数量多达24万个。”西安市馒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西安“放心馒头”的日上市量就有160多万个,占到了西安全市馒头消费量的60%,新生产线投产也意味着,从达产之日起,西安“放心馒头”的日上市量达到近200万个,基本能满足西安市民的消费需求。
市民喜欢并接受了“放心馒头”,市政府也坚决把老百姓的“吃”的安全问题摆在重中之重。西安市的放心食品工程包括了放心粮油工程、放心馒头工程和放心豆制品工程等。2015年,我市将不断推进放心食品工程在新常态下可持续健康发展。在一些放心食品未覆盖区域创建一批放心食品销售店(点)。新建58个放心粮油店、创建30个“群众厨房”放心馒头销售网点,在蓝田新建1个放心馒头加工中心。改造提升一批放心馒头加工销售网点。加大投入,对一些放心馒头店的内部设施和门头进行维修改造。将一些大型超市和有规模的社会粮油店纳入应急供应系统,促进放心粮油、放心馒头及放心豆制品网点的融合发展。同时,还将丰富放心食品的品种,扩大放心食品应用电子商务营销的覆盖面,大力发展社区便民取货点。探索在大型社区和重要交通节点设立放心食品自动售货机,更加方便市民。
治污减霾 让悠然见南山不再难
“妈妈,你看天空蓝得可以看到南边的大山,好美好美。”一句孩子充满欢喜的感慨,让市民周珂百感交集。回忆起曾经雾霾天里,她和丈夫因为要不要送孩子去幼儿园而起了争执,之后家人在雾霾天里呼吸道感染而生病的经历也让她对雾霾天是又气又恨。“我们每年都要外出旅游,每次旅游的目的地都会选空气好的城市,绝对不会去到处是汽车尾气和灰蒙蒙的地方。”周珂说,自己经常关注媒体报道,也了解到城市在治污减霾方面做的工作,作为开车族的她也会从自我做起的尽量减少短途用车的频率:“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的蓝天还是可以见到的。”5月11日那天,西安阳光明媚,周珂也在上班的途中随手拍下一张小图,图里的天空没有经过修饰,湛蓝的背景下大堆的云,眼前的景色让她看到了西安治污减霾的成效。
周珂的感受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西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11天,较上年增加73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38天,较上年减少29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浓度,均出现两位数的下降,降幅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今年第一季度,西安市共收获52个优良天,比2014年同期增加38天,比2013年同期增加47天。西安市环境监测站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年第一季度是近三年来西安市一季度中空气质量最好的;今年前三个月的主要污染物降幅明显,其中PM2.5、PM10比去年分别下降44%、32%。
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天蓝了,空气好了。其实这一切都离不开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治污减霾工作,连续三年被列为全市十件惠民实事之一。2013年以来,西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污染物浓度逐年下降,主要得益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大力抓了燃煤、扬尘、有机废气、机动车尾气等人为污染因素的综合治理,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能源、加快生态建设、实施缓堵保畅等一系列综合调控措施。
今年,全市将继续做好治污减霾工作。将拆除城市建成区内150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全市160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脱硝提标改造;优良天数达到180天以上;开工建设尚稷公园、木塔寺公园二期、广运潭公园、航天城文化生态园等4座公园;实施164个行政村绿色家园工程,让老百姓头顶的这片天蓝得更久一些,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加清新美丽。
缓堵保畅 让出行变成快乐
堵车,可能是最影响人情绪的事之一。每天上班要从水司十字开往东门外,让宋晓佳这个新司机头疼不已。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每天8点出门,轻轻松松赶着8点30分的节奏上楼打卡完全不是难事。“早晨早高峰还算是有些堵车我开车半个小时都来得及,平时一路进下穿隧道。我算过时间,十来分钟绝对能开到。”让宋晓佳明显感到出行顺畅的这条路,正是去年4月27日通车的南门下穿隧道。“以前基本上朱雀门、文昌门、和平门都是堵点,我每天直线走环城南路,经常在南门盘道就堵上了,车技有限也容易被左右来往的车辆剐蹭。现在有了下穿隧道,东西向和南北向直行车辆分流,全部车拥挤在南门前缓慢爬行的情况基本上很难见到了。”宋晓佳说道。长期以来,环城南路承担的交通压力一直比较大,尤其是进出城门的几个路口经常出现交通拥堵,西安市在2013年开始在环城南路含光门到朱雀门、南门、文昌门到和平门几个路段开通下穿隧道,分流车辆、缓解交通压力,几个隧道在2014年先后完工,让整个环城南路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除了开车族,以前每天要从长安韦曲坐车到电视塔,再搭乘地铁前往北郊上班的安先生现在也体会到了出行的便利。“地铁二号线自从把南线开通以后,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南生活但在城中和城北上班的人来说,简直省了太多事,南段的这一截地铁能每天节省我20分钟时间,早晨的20分钟太珍贵了。”据西安市地铁办的资料显示,自地铁二号线南段于去年6月16日通车以来,线网客流量大幅度增长,日均线网客运量由过去的75万人次左右提高到95万人次以上,平日客运量90万人次左右,周五、周六、周日客运量均超过100万人次以上,最高达到122.6万人次,列车正点率达99%以上,安全运营已达1200多天,全年线网客运量接近3亿人次。
缓堵保畅,说起来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实际在城市构架的整体调控中,政府部门做出了很多努力。今年,西安还将加快地铁三四号线建设;加快建设朱宏路-凤城四路立交、朱宏路-北二环立交、东南二环立交(二期)等工程;建设改造支路20公里;建设人行天桥及地下通道10处;新增、更新公交车800辆;增加投运公共自行车1万辆;新建、翻建150处信号灯;新建道路交通标志牌300面。不管是开车、乘车还是步行,不管是本地市民还是外来游客,出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感受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同时,能更多地走一段通畅的路,更多地节省一些路途上耗费的时间,少一些郁闷,多一些快乐,是城市管理者和政府部门的希望和为之不断在努力的目标。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