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扎堆秦岭避暑 安全隐患上升环境污染加重(2)
部分峪口惊现“山大王”,收取游客“买路财”
在本次秦岭峪口的走访中,记者还真遇上了一回拦道的“李鬼”。
蛟峪,位于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办事处环山旅游公路东约2公里处,峪内东侧有二郎山,南面是翠华山。二郎山属于游人罕至的未开发峪口,游客一般不闻其名,但山上风景别具一格,深受驴友喜爱。记者一路驱车进山,行至山脚下却被一道铁门拦住了去路。
“进山一人二十。”听到喇叭声,一位中年汉子手持烟卷慢悠悠地从铁门后的民房里走出来,一条半人高的大狗威风凛凛地站在树下,让人望而生畏。
“这又不是景区,咋还收门票呢?我听人家说咱附近人都是随意上山的。”记者问道。
“最少一人15块,都不收你停车费了,你自己看吧。”汉子执意要收费用,同时表示不提供任何票据。
据资深老驴友赵先生介绍,秦岭山附近村民私自收取进山费、停车费的情况十分普遍,尤其大量出现在未开发成景区的各条峪口。“这也算是村民靠山吃山的一种方式吧,一般就是一人10块、20块,数量不多,大家也都不跟他们多纠缠,给了便是。”赵先生说:“但也会经常有人不服这种收费,甚至与村民发生口角争执。按理说,没有景区建设,没有配套服务服务,没有意外保险,没有营业资质,这种收费确实不合理,但当地政府都没说啥,咱就是来玩的,何必较真儿找不自在呢!”
也有市民建议蓝田、长安、户县、周至沿山四县区在环山路上给每个峪口设置指示标识。“都说咱们大秦岭有七十二峪,但人们熟悉常去的来来回回也就那几个。一个个不是收费过高就是人满为患,要是没有老驴友带路,想走走别的峪口还真的找不到门儿。”市民郭小姐说,“建议政府给峪口都装上‘门牌号’,同时加强统一管理。秦岭是座百姓山,不能成了少数当地人牟利的工具。”
游客随手扔,驴友弯腰捡
白道峪、土门峪、天子峪、竹峪、甘峪,在本次秦岭峪口的探访中,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峪口以其秀美的景色、鸟鸣虫吟不见游人的清净、未遭破坏污染的原生态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凡游人多的地方,环境就被破坏的越大。像我们这儿,来的人少,所以保持的还好。不过过些年会变成啥样就说不准了。”在天子峪里偶遇的一位老人说起这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忧心忡忡。
采访中发现,在游客集中的沣峪口,国道两旁有着不少从车里抛出的果皮、包装袋、水瓶等生活垃圾;许多游客在河边自助烧烤后往往直接离开,而不进行打扫,有的甚至将还未彻底熄灭的木炭倒在树下,把火红的炉子扔进河里冲洗降温。“我们也会对客人进行劝阻,不要乱扔垃圾,尤其不要在河里洗炉子。但有些客人就是劝了不听,我们也没办法。”一户农家乐的老板无奈地说,“现在破坏环境查得很严,也罚得很重,我们这些店面都被通知过注意事项。说实话,咱们基本都是在这山里附近长大的,看着有人破坏环境咱心里也不高兴,但总不能撵客人出门吧!”
相比于“只图自己高兴,不顾秦岭感受”的不文明游客,采访途中遇到的几波年轻驴友让记者感动不已,这些经常行走在山林间的访客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在周至县的田峪,记者看到多位驴友的腰间都别着一个塑料袋,里面塞满了他们在山路上捡拾的食品包装袋和饮料瓶,一行人一路说说笑笑,当遇见树下、草丛里有生活垃圾时,他们会十分自然的弯腰捡起,塞进腰间的塑料袋。小鹏今年13岁,几乎每周都会跟着爱好户外的父亲进山“捡垃圾”,他说:“我喜欢大山,这里比在院子里玩有意思多了。爸爸说不能乱丢垃圾,所以每次我们都会把瓶子什么的装在包里带走,还会捡一些别人扔的垃圾带出去。”(记者 张江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