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推出生态葬 鼓励市民开启环保殡葬新理念
哀乐幽幽、珠泪涟涟……想到殡仪馆,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定会浮现这样的画面?当生命走完最后一程,似乎只能用黑色的沉痛和白色的无望进行最后的悼念。
粉红色的吊唁帷幕、贵妃红色的大理石墓碑……什么?你不是在开玩笑?这是殡仪馆?是的!当人们的殡葬观念发生改变,当入土为安、厚葬久丧的传统观念慢慢松动,也许,会让人生的最后一站——死亡,重新赋予生命更完整的意义。
“追悼”变成“追思”
怀念逝者让生者更坚强乐观
3月24日,40多名市民代表走进西安市殡仪馆,零距离接触殡仪服务全过程。“最感动的是追思厅里面竟然用了粉红色的帷幕,让人感受到亲人在世时的那种温馨和亲切。”年纪轻轻的女孩高科是第一次来到新建好的市殡仪馆,“以前想象中殡仪馆是阴暗、冷漠的,但是这次参观却感到这里像个花园,干净整洁,而且布置得既庄重又温暖。”
“我们把这里称作‘追思厅’,而不是‘追悼厅’。”市殡仪馆业务部的石小红科长说,“一字之差,却传递着新的观念。就像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压抑的黑布白花才能表达对亲人的哀悼,但实际上我们布置的粉红色帷幕特别受丧属的欢迎。人们在送别亲人的时候,不光感受到痛彻心扉的不舍,更是对逝者生前美好点滴的怀念。从这种怀念中,丧属能汲取力量,让生者更坚强、更乐观,勇敢地面对亲人的离去。”
在殡仪馆的墓地里,市民还见到了贵妃红色的墓碑。“这里有黑色、白色、贵妃红色等多种颜色墓碑供丧属选择。”公墓新区副主任潘海霞说,“除了墓碑颜色,你看这里的风景明媚亮丽,让人们感受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怖与可怕,美丽的风景减少人们失去亲人的痛苦,也寄托了对亲人往生的一种温情思念。”
“土葬”变成“花葬”
热爱生命是对死亡的正确解读
娇艳的迎春花在阳光下绚丽的绽放,养育每一束花丛的泥土里都居住着一个美好的灵魂。“这是生态殡葬的新形式。”潘海霞介绍道,“用可降解的骨灰盒装上逝者的骨灰,埋在迎春花下,一年以后,骨灰盒就自动降解,转化成迎春花的养分,也象征着逝者的生命以滋养鲜花的形式仍与亲人同在。”
这样的公益花坛葬不仅生态绿色环保节地,也十分经济,“只需要500块钱墓位费。”潘海霞说,“还有树葬、草坪葬,这些新的殡葬形式也慢慢被人们接受。”陕重社区的副主任刘光耀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社区是个老社区,每年都会有老伙计们离开。但是和以前讲究厚葬的观念不一样,现在很多人愿意选择生态葬的形式。”67岁的王惠琳更是表示,“我早就跟子女说好,等我百年后就把我的骨灰撒向汉江,我出生的地方,要是撒不了汉江,就树葬花葬,让我回归大自然,就是让我回家。”
“人们选择生态葬的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刘光耀说,“大操大办的丧礼就一定是孝顺吗?与其厚葬不如厚养。生命的过程本就是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死亡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阶段。”作为社区副主任的刘光耀没少帮社区的居民安排身后事,“与前几年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封建意识明显淡化了。你说,看淡生死,但是热爱生命,是不是才应该是对死亡的正确解读?”记者 张端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