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褒斜道 文化南下粮北上
本报记者 王星
作为关中通往汉中的重要古栈道之一,褒斜道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受到世人关注。
在南北方分界线的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山谷,汉水的支流褒水和渭河的支流斜水徜徉其中,故名“褒斜谷”。褒斜谷北起宝鸡,南达汉中,它是古代连接关中、汉中和巴蜀的七条蜀道中最短的一条,中途也不需要翻越高峻的分水岭。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褒斜道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纪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是秦汉时期咸阳、长安通往陕南、四川的主要驿路。《史记》称,关中南往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这里所讲的经行路线大致为:自古长安经户县折西过周至、眉县,由斜谷口入秦岭,沿斜水东侧南行,经鹦鹉嘴、下寺湾,越老爷岭入桃川谷,西过灵丹庙、杜家坪,登五里坡,进入褒水上源之一的红岩河上游(今太白县城所在地咀头镇),再折向西南,经两河口、关山街、古迹街、西江口镇、孔雀台、马道镇、褒姒铺,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褒谷口,经褒城到达汉中。
这条古栈道,在历史的车轮下见证了太多的过往。周原考古发掘的甲骨文显示,周文王时就有“伐蜀”“克蜀”的军事行动。《史记》中也有记载,“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说明春秋时期,秦蜀间
已有贸易往来。至秦昭王
时,褒斜道修筑为栈道。汉
武帝时,又令汉中太守大
力开凿。唐代断续修治、利
用。五代十国以后,褒斜道
失去国家主干道地位,但
仍为人行的捷径和间道。
历史上的褒斜道,是
一条在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
要作用的道路。褒斜道开
通后,对改变汉中、巴蜀的
社会生产面貌大有助益。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
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
铁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家
给人足,以富相尚。”汉中、
巴蜀得到开发后,“秦资其
富,用兼天下”。楚汉战争
时,萧何“尝居汉中”,倡修
山河堰,灌溉农田,使汉中
农业得到很大发展。萧何
以汉中、巴蜀谷米资助刘
邦,使刘邦战胜了项羽。所
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汉之兴自蜀汉。”
现如今,随着高速公路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建设,古代的蜀道日渐废弃,渐渐失去了它原来的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有像褒斜道这样的古道,才将山高路远、地域偏僻的西南地区带入大汉文化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