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法》给宝鸡中医药能带来啥机遇? ■ 本报记者 韩强娃
看中医更方便各医疗机构都将配中医
“宝鸡是祖国医学的发源地,《中医药法》的出台给宝鸡中医药传承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同时也赋予宝鸡其他地方没有的历史责任。”市卫计局局长宁建国说。
中医药是从炎帝尝百草和黄帝问岐伯开始的。宁建国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故事就发生在宝鸡,而有“华夏中医始祖”之称的岐伯,是我市岐山人,《黄帝内经》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中医别称“岐黄”也因此而来。药王孙思邈,隐居太白几十年,留下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也留下了“太白山上无闲草”的千古感叹。眉县人王焘,著《外台秘要》,收录了上自神农、下及唐世的6900多首方剂……新时期,宝鸡中医药事业也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新中国成立后,宝鸡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中医医院;改革开放后,宝鸡十县两区先后成立县区中医医院,为全国最早;医改后,宝鸡把中医药作为重要力量大力发展,跻身全国8个中医药先进市,9县区建成全国中医药先进县,麟游县在全国首创住院中医药全报销;2015年9月20日起,我市将中医药报销项目由20多项扩大到127项,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中医药法》规定:政府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采访中,记者从市卫计局了解到,目前我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独立设置有中医科和中药房,95%的镇卫生院设置了规范的中医科、中药房,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有中医诊室,6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市中医药管理局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扩大中医药城乡覆盖面,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形成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医院、县综合医院中医科为主体,城乡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为基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也就是说,老百姓看中医将更方便,生病后就近在哪个医疗机构都能接受中医诊疗。
名中医更多 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2月20日早上7点,市民张红民打车到市中医医院挂儿科专家张卫东的号。当他赶到时,前面已经排了好多人,有些是五六点就来了。号紧缺的还有专家全文哲、曾升海、薛明……不仅是市中医医院,县上也是如此,只要是名中医,号没有宽松的。大家都期盼,“名中医多些再多些!”“我们做过统计,2016年我院门诊量70万人次,如果都来看名中医,的确难以满足病人需求。但我相信,随着《中医药法》的施行和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的加大,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名中医。”市中医医院医务科科长雒军强说。
作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宝鸡目前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3个,国家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5个。全市省级名老中医5人,市级名老中医76人,在中医儿科、骨科、心脑血管科、地方病诊疗及太白草药运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继承发展中医事业,归根结底是人才队伍建设。市卫计局相关同志对记者说,我市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做好名老中医推选工作。每两至三年开展一次名老中医、中青年名中医评选活动,向社会推出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中医药理论功底扎实、患者和群众认可的中医临床专家,造就新一代名医。二是加快中医药高层人才的培养和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实施中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每年派出三至五人参加国内及周边一流院校中医药高层人才进修学习,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时,实施青年中医药人员成长计划,各级名中医(含副高以上中医师)每3年带教2至3名青年中医药人员,其中1名必须是外单位或基层中医药人员。三是做好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从制度、待遇、科研方面形成吸引人才的洼地。
采访中宁建国说,下一步国医评选可能要向基层治疗一线倾斜,那么我市就有出现国医的可能。
诊疗手段更多 中医药特色进一步凸显
市民刘春丽最近逢人就讲中医的神奇,又在她的朋友圈转发有关中医药的文章和新闻,成了一个铁杆中医迷。原来,她从去年春季患上了失眠,每天有多半个晚上睡不着,她往宝鸡、西安的大医院没少跑,检查做了一大堆,最后还得靠安眠药睡觉。老吃安眠药不是个事儿呀,春节前她在朋友的劝说下尝试了中医针灸。没想到,很快失眠就好了,这让已经习惯看西医的她对中医有了重新的认识。
“亚健康状态”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又称“第三状态”“次健康”,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规模越来越大。由于处在健康和疾病之间,医院检查化验不出毛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故而治疗效果不好。其实,治疗“亚健康”恰恰是中医的长处。中医自古讲究“上工治未病”,目前全市13所中医医院建立了“治未病”中心,开展体质辨识、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其中,宝鸡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于2011年成立,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治未病”中心,以中心主任王凯军为主研究的腰椎早衰状态,被确定为国家级方案。“西医在治疗确定病症方面优势明显,而中医在治疗未病和日常保健、疾病康复方面手段多、效果突出,所以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大力发展中医药,惠及人民群众健康。”宁建国说,通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防治疾病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受益中医药,从而让健康宝鸡洋溢着国医的特色和味道。《中医药法》要求加强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方面的防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记者了解到,这方面的工作我市已经展开。市上实施了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中药房、中药制剂能力建设项目,市县中医院均有国家、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通过优势病种诊疗,打造在一定区域知名的中医专科。
在这方面,宝鸡中医医院已经取得实效。雒军强介绍,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骨科、心内科被列为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优势病种方面,通过三期已开设腰椎间盘、月经病、颈椎病等24个专病门诊,计划在五年内开设100个,培养人才50至100名。同时,医院在发展中研究出20多种制剂,其中大家熟知的有骨科的“黑膏药”,按过去规定要获得批号不容易,但《中医药法》施行后,只需备案,这个障碍就不存在了。再比如马刺蓟,作为皮肤病洗剂时,现采摘制成鲜药疗效要好得多,过去也有障碍,现在就不存在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麟游利用当地药材开发的验方、太白草药的使用、眉县草药治疗蛇毒等,《中医药法》施行后,将进一步激活我市中医药潜力,使得诊疗保健手段更多,中医药特色也将进一步凸显。
声音
做出宝鸡特色
韩强娃
最近,跟一位朋友聊天,他开玩笑说,“《中医药法》出台后,连感冒喝中药都倍感温馨!”说法虽有些夸大,但透露出社会各界对该法出台欣喜的心态——在经历不均衡发展后,中医药终于迎来自己的春天!目前,各地都十分重视中医药发展,那么宝鸡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宝鸡在中医药发展中要真正做出自己的特色。
树立宝鸡中医药文化旗帜。笔者曾采访过多位到我市讲学、研讨的医学专家,有一位曾这样描述,“当踏上宝鸡,我仿佛看到始祖炎帝尝百草的情景,耳边仿佛传来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的声音,远眺秦岭又仿佛看到药王孙思邈采药的画面……”专家所言都是宝鸡特有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发展中医药事业,文化自信是关键,我市在中医药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弘扬。目前我市已成功召开两届岐伯医学思想研讨会,各方反响很好,笔者建议这样的活动可多搞,在扩大宝鸡知名度的同时,吸引更多中医药人才、技术、企业汇集宝鸡。同时,要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旅游结合起来,建设中医药博览馆、街区,介绍展示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治疗手段等,促进中医药文化寻根热。
将专科做得更专。去年9月,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在苏州召开。大会作交流的嘉宾大多是国内眼科方面的权威,只有市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周芳红一人是来自基层医院的普通医生。为什么中华医学会邀请她作大会学术交流呢?原因是以周芳红为代表的该院眼科医务人员,运用中医药治疗非手术性眼科疾病及视疲劳效果非常好,西安一些大医院专家用现代医学治疗不理想时,常介绍病患到该院眼科接受中医治疗。这给我们发展中医药带来启示,宝鸡没有高等中医学院,缺少权威的学术人才,同时中医药研究机构也不在宝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宝鸡中医药发展。其实,宝鸡列入国家、省级的专科不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可聚力将某个专科打造成市、省乃至更大范围的名专科。
当然,还有中医药产业发展。宝鸡虽有中药药企,但规模、产值、品牌的影响力还不够,应借《中医药法》出台的契机,重新定位和规划宝鸡中医药产业,让中医药产业成为宝鸡经济发展的又一引擎。
观点
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市中医医院院长鲁潘贵——
中医药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中医药法》的出台,解决了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既有利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弘扬,也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描绘了光辉的前景。
宝鸡的中医药发展,首先是我们中医药人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传统医学,要以勇于担当、时不我待的精神,肩负起宝鸡中医药发展的重任。同时,广大中医药人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刻苦钻研中医典籍,勇于实践总结各种中医药理论,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更好地融合,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
(韩强娃整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