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种地赚钱,也要讲好供给侧
特约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汤晓燕
2月初,2017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连续14年聚焦三农,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最亮主题。
作为汉中市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略阳县农村14万人口中建档立卡有4万多人家庭贫困。以传统耕作为主的略阳山区农业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山里农民缺什么,又在盼什么?
刚一开春,记者就驱车沿着黑河岸边溯流而上,走农家,进地头,并与三位农民兄弟聊起了他们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刘志平:生产跟着需求走,挣钱随着市场走
十天高速向西,从略阳五郎坪收费站下高速就到了黑河。车在弯弯曲曲的通村路上一路前行,快到两河口镇张家坝村时,路边一大片石坎地里正在搭架的大棚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下车细看,一大群人正干得热火朝天,搭棚的材料也是就地取材,竖杆用的是山上的青冈树,顶棚是当地的毛竹。架子虽然还没盖膜,但40多个大棚均匀铺开,已初见规模。
“这么多大棚是准备种香菇还是蔬菜?”
“可比香菇蔬菜要值钱,准备发展金耳!”人群中,一个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走出来搭话。
“他就是刘志平,可是村里的能人大户,过去还养过大鲵呢。”一旁干活的村民接话说。
抿抿有些发干的嘴唇,刘志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正因为大鲵养殖现在不景气,才想着转产。儿子在甘肃康县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当地金耳种植早就开始推广了,市场效益不错,我想着抓紧机会种点。”
刘志平介绍说,金耳是一种食、药、美容兼用菌,可以吃也可以药用,现在沿海地区喜欢金耳煲汤,也有部分出口,市场需求很旺。
刘志平算了一笔账,自己租地建棚,一个棚的成本大概1500元左右,但如果金耳引种成功,当年单棚产值就能上万元,“赚头不小哩!”。
李红平:村淘进村重在山货上网
再往前走,隔着老远,两河口镇张家坝村村委会旁边“农村淘宝啥都有,快递送到家门口”的大幅广告就映入眼帘。
掀开有些厚重的门帘,不足10平米的小屋内暖意十足。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条大连椅,加上50寸液晶电视和屋里摆满的各式农具、粮油及生活物品,占去了大部分地方。
盯着大屏幕,34岁的李红平一边忙着为一位老人冲缴话费,一边招呼我们。
去年6月,李红平和同村的年轻人刘鹏合伙参加了县上农村淘宝的招募,并顺利成为张家坝村淘点的合伙人。从最初担心村民接受不了网购,到如今月销售收入3万元。村淘点的生意已经逐步迈入正规。
“别看我们销售额还不错,但跟传统零售相比,佣金还比较低,整体收入并不高。”对于现在的状况,李红平仍然不太满意。
李红平的父母都有病在身,自己也因为过去打工患上了脉管炎不能干重活,一家三口生活都得靠这个小店的收入来维持。
“村淘既能够帮村里代买,最重要的是可以把山货通过网上销售出去。”李红平说,自己当初加入村淘看中的也是这一点,除了挣佣金,能打开网上土特产销售的局面,生意就会好很多了。
“村淘生意要好,一方面看服务,另外也要学会集单、攒货降低成本。”李红平说自己对电脑并不精通,很多东西都是边干边摸索。看到我们背的相机,他一下来了劲头:“快帮我瞅瞅网店,好多顾客反映土特产的照片不好看。这也是影响销售的重要原因。”
李军:全国一盘棋,香菇卖到新疆去
同饮一河水,黑河上游的仙台坝镇,听名字就冒着灵气。
一到仙台坝镇刚到娘娘坝村口,依着河滩地的一长排香菇大棚边,二、三十位村民正手脚不停地装香菇菌筒。不远处,数名工人正在为上万筒装好的菌筒加热消毒,现场热闹又井然。
“今年我准备装23万筒袋料香菇,现在完成的还不到一半。”大棚的主人叫李军,是个40出头的转业军人,说起话来快言快语。
李军曾在新疆当兵12年,转业后因为要照顾父母,选择回乡创业,妻儿却留在了新疆。
之所以选择发展香菇规模栽植,李军说,黑河流域属于零工业区域,自然环境好,出产的香菇质量高,非常适合规模发展。而自己在新疆打拼多年,又有相对完善的销售渠道,供和需的渠道都对路!
去年,李军投资十几万元,在新疆建起了一个小型冷库。李军说,虽然略阳距离新疆远,但是现在生产流通早已突破了地域限制,减少了中间环节,“香菇只要下架,就可以直接送入市场,这样能省不少事。”
除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李军打算好好地利用当地乡村资源,在大棚附近修建一个小型养鸡厂和养猪厂,还有一个规划中的鱼塘。李军说,这样就可以把种殖香菇所用的废弃料都利用上,做到循环发展。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