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网络问诊靠谱吗? ■ 本报记者 周淑丽
市民网上就诊方便快捷
今年29岁的王婷在我市某企业做销售工作,因为工作比较忙,有时身体出点小状况也没有时间去医院,因此,她经常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看病”。“这和随意在百度上咨询并做自我诊断是不一样的,一些专业医生入驻了平台,可以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王婷说,一般情况下,她每次上医院看病之前,总要在网上咨询一下相关医生,有个大致方向,心里也会有个底。
去年冬天,王婷感冒几天不愈,还有些发低烧,她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到医院就诊,于是就在网络平台上花了几十元咨询费,与正规医院的医生打电话一对一咨询,医生给了她很多建议,但最终还是建议她去医院就诊,综合考虑后,她在社区医院打了几天吊瓶,很快就恢复了健康。王婷说,每次去医院又要排队,又要挂号,不仅程序繁琐,而且要等候很长时间,有些医生比较忙,就算好不容易等到面对面问诊,往往三言两语就结束了,还不如网上医疗平台的医生服务耐心。“网上问诊方式很适合我这样的年轻人,节约了时间,还免去了不必要的麻烦。”
从事建筑行业的张强峰,前年因工作失误大腿骨折,当时项目在外地,他被同事紧急送往附近县医院。去年底回到宝鸡后,张强峰在宝鸡的一家三甲医院咨询了专家,当时专家建议他再休养半年方可取出体内的钢钉。可张强峰不想再耽搁时间,于是他在手机医疗平台上做了付费咨询,先后咨询了宝鸡、西安几家医院的骨科医生,并付费300元和西安一位骨科专家进行了一对一交流,这位专家在看了他的复查诊断证明又详细询问了术后一年的恢复状况后,给出了最佳取钢钉的手术时间建议。在多方对比后,张强峰选择在西安的医院做手术,如今已经恢复了健康。“我觉得这种就医方式很方便,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就可以连线全国各地的专科医生,给病人多了一重参考,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随着网络普及,越来越多的人生病后倾向于“上网查查”,或者找个“网络医生”问问。“网络求医”确实给病人带来了好处,也有许多热心的医生在业余时间上网回复患者的咨询。
医生:网上咨询仅作为参考
记者上网查询,发现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医疗网络平台已十分普遍,丁香园、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杏林医生等 A PP用户群都不少。用户可通过详细分类找医院、找医生,其中公立医院“坐诊”的医生数量庞大,用户可以免费咨询,也可以付费咨询,价格根据医生的专业等级,一次咨询从几元到几百元不等,有些还可以预约挂号或预约转诊。
有正规医院的医生网上“坐诊”,那么网络问诊是不是真的可靠呢?记者也咨询了我市一些在网上开辟问诊通道的医生。
前不久,记者在宝鸡市中医医院一间诊室看到,一位医生将自己的网上工作室二维码放在桌前,供就诊的患者扫码进入网上咨询平台。记者通过扫码进入发现,网上工作室正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网络医疗平台,其中不少患者对这位医生的评价都十分中肯,还写下了好评。
那么,这种问诊方式能否取代传统问诊?这位医生告诉记者,网上问诊虽然能解决一些患者提问的问题,但医生毕竟没有见到患者本人,只能通过患者的文字描述作出指导,要真正看病,还是得让患者到医院来和医生面对面交流。这位医生说,他引导患者上网咨询,只是给大家提供方便,有些患者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及时来医院就诊,一时又拿不准到底该不该吃药和上医院,就可以通过网上平台这种方式进行咨询,免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
市人民医院介入科主任冯建新的名字也列在几家网络医疗平台上,对于网络问诊,他有不少自己的见解。冯建新说,现在网络医疗平台十分普遍,很多网站是直接通过医院的官方网站将医生资料导入的,有些资料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平时工作较忙,他很少登录这些医疗平台,但也有一些患者确实通过网络医疗平台联系过自己,他也均给予了悉心指导,但他还是建议,患者最好到医院进行诊断。从他多年的医疗从业经验来看,网络问诊是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但其不足也同样明显。因为同样的检查结果、同样的病情,不同个体的表现有所差异,甚至会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通过网上咨询,医生只能给出比较笼统和模糊的建议,只有医生和患者面对面交流,才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给出的诊断指导也会更加可靠。“建议市民可以尝试网络问诊,但不要盲目相信,有病最好还是到当地的正规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冯建新说。
探索:智慧医疗亟待升级
近年来,在互联网大潮之下,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多种技术的智慧医疗被频繁提起,也成为医疗行业探索前沿发展的重要内容,而移动网络平台和网络问诊也被归于智慧医疗的范围之内。
记者从市卫计局基层科和信息科了解到,近些年,我市也在着力健全网上挂号系统和远程会诊,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就医难。目前,我市通过宝鸡市中心医院建立的市级远程会诊平台,已覆盖10个县区34个乡镇卫生院,偏远山区的疑难病患者可以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市级专家的会诊,对于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据了解,我市目前正在推广的远程会诊和网上挂号都是针对医疗行业内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均有保障。而网上的就诊平台多是由第三方机构运营,掺杂着商业利益,安全性和可靠性没有保障。对于一些医生在“网上坐诊”的现象,市卫计局相关人员也表示,这是医生在业余时间的个人行为,在不占用工作时间、不损害公共资源、不违反职业道德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咨询等服务本身无可厚非,但还是提醒广大市民,不要盲目相信网上的诊治结果,最好还是到医院问诊。
我市某医院党办负责人王富强认为,现在网络医疗平台十分受青睐,当然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对于宝鸡来说,医疗咨询较为全面,市民就医难的现象并不十分突出,到医院就诊的等候时间也不会太长,所以市民还是应该首先选择到医院就诊,毕竟医院面对面的诊治更加可靠放心。与此同时,随着智慧医疗的发展趋势,完善网上挂号、远程会诊等系统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项目。比如可以让网络信息和医院信息对接更加精准,患者在网上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自己预约医生的详细信息,也可以根据前面患者的排队情况提醒到医院就诊的时间,这样不仅实现了网络医疗信息的落地,也减少了患者到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可以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记者采访过程中也和不少市民进行了交流,大家普遍认为网上就诊虽然方便,但也有一定风险,传统医院就诊虽然可靠,确实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果网络医疗平台能够和各级医院更好地对接,或许能走出一条缓解看病难的新路子。
声音
期待智慧医疗带来更多福音
姝 丽
近年来,借助互联网技术,不少行业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对于传统的医疗行业,移动医疗模式已然兴起。作为医疗领域的热点话题,虽然网上问诊也一直在争议中发展,但越来越庞大的用户群却一次次证明,网络医疗平台仍然有其蓬勃的生命力。不管是力挺还是质疑,“网上医院”只是提供医患交流的平台,能不能真正把虚拟的互联网医疗扎根到现实的沃土中,关键在于是否能让患者享受到专业医疗的实惠和便利。
有位朋友曾讲过自己的网上就诊经历,原本她十分信任当地医院,但在医生的“轻描淡写”下,她却贻误了根治的最佳时机。在病友的推荐下,她开始使用网络就诊平台,通过电话和图文咨询,得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医生的亲自诊治。她说如果不是网络,自己只身去北京,要住宿、坐车、排队,也许还得从“黄牛”那里挂高价号,而她在网上通过医生直接问诊后,列入了专家的“研究型病例”而得到了特殊“加号”,直接和专家面对面。也许这位朋友的例子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却道出了“网上医院”得以生存壮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互联网便捷了沟通,为优质医疗资源欠缺地区的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保障。“互联网 +”不是普通的互联网加传统行业,对于原本就十分敏感的医疗行业来说,更不是简单的“1+1”,而是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多的融合、更多的深入对接来实现革新,这就需要繁琐的沟通对接,这也是智慧医疗落地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对于各专业医疗机构来说,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医疗水平,让前来就诊的患者得到最佳治疗,而对于网络平台来说,虽然具备互联网技术,却缺乏医疗行业的权威。也许双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所以在发展中仍各自“保持态度”。但从惠及患者的角度来说,若能真正放下“成见”,加强理解和沟通,通过“互联网 +”实现医疗资源的充分共享,必然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观点
看病还需当面望闻问切
宝鸡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副主任医师廉伟
现在各种互联网医疗平台十分普遍,不少人习惯遇到健康问题先问“网络医生”。虽说有公立医院医生的入驻,也需要付费咨询,网上看病似乎和到医院看病并无区别。但实际上,“网络医生”只能起到咨询作用,这并不能取代传统面对面“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特别是对中医而言,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都各有差异,这都有可能影响病情的诊断,即使医生通过网络看到了患者的检查单和化验单等资料,交流还是会受到一定限制,没有办法全面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我也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咨询通道,这主要是为了方便一些患者可以随时咨询,解决他们就医中遇到的一些疑惑,但这些网上的建议只能作为参考,还是建议患者最好到医院进行确诊。(周淑丽整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