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宝鸡】文学拐点与深化体验——兼忆陈忠实先生谈创作体验

2017-03-08 18:24  宝鸡日报  字号:T|T

◎赵德利

在生活中,拐点多用来说明某种情形持续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或回落,本文借用“拐点”概念意指一个作家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或衰降的变化。宝鸡作家的创作从整体性上正处于这种拐点。从数量上,宝鸡作家的创作无论是人数还是作品数量,都达到历史之最。但是,宝鸡作家的社会影响力却不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作家影响大。

有人说,中国的文学如同世界股市和经济现状,高点位蜂拥而上,现阶段疲软无力。作家们身处市场经济喧嚣氛围,难免心态浮躁,难以倾心创作。近两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与前两届相比是否稍逊一筹?虽然答案仁者见仁,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大环境衰退,世人浮躁,文学创作如同时下股市一样,恰遇拐点,难创新高。对此,著名作家陈忠实另有高见。

几年前我陪同陈忠实先生参加一个文学讲座活动,在车上就当前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质量”作了长时间的交谈。这位不朽的《白鹿原》的作者对文学创作有着超人的艺术感悟和思想认识。在谈及作家的差异和时下浮躁的创作时,陈忠实认为“浮躁”的确影响了作品质量,但就个人而言,制约作家创作的关键却在于“体验”。是体验的深浅和独特性使作家在同一个对象面前显出差别。假如没有自己独特的深刻的体验,即使你反复打磨,时间再长也不会有太高的价值和个性。只有在你拥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再加上长时间的打磨,才会写出精品佳作。

为了说明他的体验制约个性和差异的观点,陈忠实列举上世纪五十年代文学创作中的“农业合作化”现象。许多大家都参与了创作,其中有几部不能回避的长篇:秦兆阳的《在田野上前进》、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和浩然的《艳阳天》。这几个人在写作合作化长篇之前均有文集出版,都有创作经验可供资本。但是,大家公认,只有柳青的《创业史》最好。浩然年轻而且《艳阳天》写作在后,也比不过《创业史》。那个时代的作家不浮躁,大家都很努力写作,但是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体验的差别。梁三老汉的典型意义超过一般作家的认识,他身上所涵盖的中国农民的思想认识蕴藉丰厚,绝非阶级斗争论所能拆解的。

陈忠实先生的体验说可谓至理名言。此体验中包含着生活积累、生命体验、思想认识能力等几个方面。而从具象到抽象、从生活体验抵达生命体验、从社会现实认识到思想哲理认识,又需要作家们去构建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桥梁”。对接宝鸡作家乃至陕西中青年作家的创作现象,普遍缺少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缺乏一种力透纸背的文化透视、哲理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生活、文化和学识的积累,缺乏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坚韧执着的艺术追求。有的作者缺少哲人心态,心浮气躁,满足于一年一个长篇,不仅生活积累不够,学识积累亦捉襟见肘。三四十万字只用一年多时间即出版面世,这样的速度即使是专业作家也嫌粗糙了。因此,宝鸡作家要想突破拐点,登临新高,必须加强文化修养,深化生命体验,沉下心来搞创作。

要在社会转型中寻觅人生新意。我们正处在人类社会转型最大的历史时期。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转化,继续按照他们的创作模式体验与认识社会生活将成老套,滞后文坛发展。但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当下文化不可能在真空中“拔地而起”,在社会转型嬗变中继承传统、发现新意仍然是作家们不可超脱的功课。面对苦难、面对传统,宝鸡作家必须正视自己的黄土文化之根,要坚韧顽强地以文学审美之笔,承载痛苦,深化孤独,超越有限,持存着文学的苦质精神和救世理想走向审美的澄明之境。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农耕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中,新理性、新文明、新生活、新追求层出不穷。面对这样一个历史变革,宝鸡作家在创作新黄土地题材作品时,需要对“新”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新”即途中,即嬗变,即认识,即发现。面对富裕与贫困共存、崇高与卑微同在的社会现实,作家们不能将目光局限在建设与发展这样的浮光表层事件上,也不能只流连于家族历史情仇的传奇性讲述模式。要切记文学是人学的文学价值标尺,要以文学家特有的对人物心理的把握能力,做多维的文化心理的透视和描写;要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人格的现代转型进程,积极地融入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

在社会转型中书写新发现新感受,散文家吕向阳近两年的创作值得肯定。《老关中》和“陕西八大怪”的题材,是生活在陕西的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一般人很难从中发现“非凡”的寓意。但是,吕向阳却驾轻就熟,选择风俗事象透视人文心态,在乡愁情感的基础上,深透心理愁绪,升华哲理思考;在更高更深的意义上叙说关中民俗事象,守望乡土家园。一根裤带面寻常朴实,作家却在古今联想中道出关中面的神采;《老关中》的庙会、祠堂、拴马桩等所写可谓平易,但人们却从平时的叙述中看到了作家浓重炽烈的情感;吕向阳的语言简洁朴素,人们读毕掩卷沉思回味在心底激起了人生相似而又难忘的共鸣。可以说,作家通过民间技艺的忆写和生活文化的重构,抒写了乡愁中的民间民族精魂。

要加强修养,寻找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桥梁”。文学名著和理论名著是开启青年人心智的钥匙,是走向文学殿堂的铺路石!针对宝鸡乃至陕西当下青年作家的现状,可以说,读书学习是他们寻找理想的“桥梁”。王蒙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创作成效不高的原因:“多数情况下,问题在于你还没有找到一种联系,一座桥梁。我说的是把你的一瞬间的强烈感受与你的一生联系起来的那座桥梁。这是现实与经验之间的一座桥梁,又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第一座桥梁,这是现实与艺术、直观与幻觉的美相联结的一座桥梁,又是现实和理性、和思考、和民族的与人类的悠久深厚博大的文化传统相联结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是感性到理性的桥梁,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桥梁”,从生活到思想的桥梁。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正是由生活到思想、由现实到经验、由当下到传统全面构建形而下到形而上“桥梁”的佳作。而这座桥梁的寻觅和构建,恰恰是宝鸡作家们尤其是青年作者所缺失和必需建造的。

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学审美,是因为文学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文学审美离不开人生理想,少不得人文精神,必须正视人生痛苦和人生悲剧。不管时下文学怎样表现现实生活,怎样夸饰金钱美女、传奇故事、人生沉浮,有一点所有读者都在期待:面对悲剧必须要有审美批判,面对道德败坏必须弘扬人间真善,面对物欲横流必须宣传人文精神。我在撰文回顾新时期宝鸡文学三十年发展历程时,总结出宝鸡文学创作的三条经验,在此重述与大家探讨共勉。经验之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参与社会改革发展;经验之二,发掘地域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经验之三,注重读书积累和生命体验,从生活文化中找寻情感寄托和人生的意义。(作者系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宝鸡文理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讲速度 比效率” 西安旅游职业中专教务处全力做好 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

    2017-03-08 17:16阅读

    十天高速联汉中(下)

    2017-03-08 12:12阅读

    【商洛】丹凤完成县域核桃冻害风险图绘制

    2017-03-08 08:08阅读

    【延安】市民政局去年下拨1.45亿医疗救助资金

    2017-03-07 14:07阅读

    【铜川】杨长亚主持召开市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

    2017-03-07 08:07阅读

    【延安】瘫痪在床竟依靠贩毒挣钱 被判有期徒刑2年

    2017-03-06 14:05阅读

    西安博士后创新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2017-03-06 09:2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