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牡丹归来 致富花开
旱腰带油用牡丹示范项目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凸显
关中坊间有这样的传说:武则天掌权时,有一天想游览上苑,但正值隆冬百草凋零。她下令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仙子忙让所有的花第二天盛开,偏偏牡丹不开花。武则天震怒,贬牡丹到洛阳。
1300多年过去,洛阳牡丹名扬天下。直到2014年秋,乾陵脚下出现一个牡丹园。每年4月,千亩牡丹竞相绽放,争奇斗艳,引来游人如织。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之称的牡丹,在贫瘠的旱腰带上宣告王者归来。
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我市林业部门实施的油用牡丹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示范项目取得成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不断得到凸显。
油用牡丹示范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日前,记者来到乾陵脚下大唐牡丹园。花开不足一月时间,园里牡丹长势喜人,嫩芽吐露,花苞将现。
开始种植时心里也嘀咕,这么高贵的花能不能在旱腰带成活,会不会水土不服。绿一园林的负责人张迎国讲,2014年,企业在石马村、御驾宫村流转土地1000亩,建成40亩观赏牡丹、860亩油用牡丹标准园、100亩育苗基地。经过两年的精细化管理,牡丹成活率高、病虫害少、果实饱满,证实旱腰带非常适合油用牡丹栽植。下一步,张迎国计划以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油用牡丹产业,力争三年内总规模达到1.5万亩。
市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油用牡丹浑身是宝,其籽营养价值高可制取牡丹油、精油,花蕊、花瓣可制作花茶、面膜等。油用牡丹产业为我市林业部门实施的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示范项目。2014年以来,通过招商引资,已先后引进乾县绿一、永寿双鹿塬、彬县兴森源、淳化御泉等6家企业。截至2017年年初,全市建成油用牡丹示范基地5.1万亩。
经济效益凸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农林产业周期长、见效慢,不像其它产业立竿见影,但油用牡丹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张迎国讲,随着油用牡丹逐渐进入盛果期,企业效益逐年增加。2016年,园区收获种籽10吨,可制取牡丹油1吨,产值达到200万元。
带动农民增收也显而易见。众所周知,旱腰带地区气候条件差,过去乾陵脚下农民一亩地一年只种一茬小麦,每亩地一年粮食收入400元左右。除去种子和化肥支出,所剩无几。眼下,农民不出工不出力,一亩地每年能从企业拿到600元土地租金。实现净收入,也解放劳动力,农民有时间和精力转投其它产业,或外出打工,或发展养殖。
此外,园区在花卉维护、施肥、育苗、种籽采摘等各阶段,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企业尽可能优先录用贫困户。经统计,2016年,牡丹园就为周边村民支付薪水100多万元。
同时,千亩牡丹和乾陵景区相得益彰,形成品牌合力。在2016年4月的牡丹花期,到乾陵景区参观、赏花的游客超30万人次。周边农家乐、服务业、运输业普遍受益。
木本油料不与粮争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实践
不和农民抢地,这是油用牡丹示范项目在我市落地实施之初,林业部门提出的首要原则。旱腰带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事倍功半。然而,油用牡丹根系发达,有强大肉质根系统,栽植后30年不用换茬,每年都有可观收益。而且,有效避免因种植传统作物每年翻耕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对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作用很大。
更可贵的是,油用牡丹提高单亩土地含金量,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据了解,油用牡丹可与核桃树、绿化苗木、花生等间作套种。目前,市林业局正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全市推广油用牡丹产业。按照现有5.1万亩栽植规模估算,进入盛果期,全市年产油用牡丹籽1880吨,产值超2亿元,覆盖农户1500余户,带动农户年增收1300万元。
借着油用牡丹产业蓬勃发展势头,我市还建成了西北首家食用牡丹油生产线,打通了全产业链,解决了产业发展后顾之忧。油用牡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市林业局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李亚鹏表示,大力发展油用牡丹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现代林业发展的有益实践。
本报记者 吕 聪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