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撸起袖子拔穷根
本报记者胡红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路上,不让一个老乡掉队,这是全市各级党政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的铮铮誓言;瞄准“两不愁、三保障”,让所有贫困户甩掉“穷帽”,这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克难攻坚,创造宝鸡脱贫新模式,这是全市干部群众建设幸福宝鸡的有力行动。
去年是我市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全市紧紧围绕“两年脱贫、三年巩固”的脱贫攻坚目标,周密部署,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数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及万余名联户扶贫干部分赴全市所有贫困村,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强力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民所急办民所需,全市800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易地搬迁,3万余人实现转移就业……强化因地制宜,各县区在产业脱贫上出奇招,创造了不少“宝鸡脱贫模式”,让贫困户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的变化,也让18.1万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新的一年,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仍在继续,2017年我市将完成12.9万人脱贫,466个贫困村退出。使命如山,号角催阵,攻坚拔寨的脱贫攻坚战正在我市进行。
健全机制聚合攻坚力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期,要确保贫困群众能脱贫、可持续、能致富,建立完善的脱贫攻坚工作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市委、市政府建立了1个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9个专项工作组的“1+9”脱贫攻坚工作构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举市一致、合力攻坚的工作态势。
市委书记、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钱引安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加快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作出新贡献。市长、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惠进才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说:“全市各级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坚持问题导向,汇聚各方力量,紧盯目标任务,自我加压抓好落实,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场没有硝烟的脱贫硬仗在陈仓大地轰轰烈烈展开。(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脱贫攻坚党政干部冲在一线,市领导分别带队走村入户解难题。全市742名优秀年轻干部,分赴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各级组建838个驻村工作队,下派联户扶贫干部1.3万余人,“1+1”结对帮扶贫困户4.4万余户,实现了所有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全覆盖,所有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在村组,帮扶干部们建档立卡确保精准聚焦;在田间地头,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研究脱贫出路。陇县组织了18个驻村工作队,3000余名帮扶干部对160个行政村进行结对帮扶,针对各贫困村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派党政干部到难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政法干部到乱村、专业干部到产业村,结合贫困人口实际开良方。眉县首善街道办张赵村第一书记王辉面对缺劳力、少资金、没产业的难题,自掏腰包帮贫困户买树苗,争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积极发展“农村淘宝”项目,仅一年时间,全村贫困人口近半数成功脱贫;岐山县蒲村镇祥和村第一书记韩利集中走访了520多户群众,根据村上实际和群众意愿,积极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建成了4个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找到脱贫门路。
完善的脱贫体系,长效的脱贫机制汇集了各方力量。今年,我市将继续严格落实脱贫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制度,落实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管理,不断提高帮扶实效。
精准帮扶不让一人掉队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全市各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搞“一刀切”。我市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全力抓好移民搬迁、就业脱贫、社会兜底等工作,加强资金整合,强化精准投入,确保不让一个人在脱贫路上掉队。
长期以来,我市不少贫困群众依山而居,自然灾害多,交通闭塞,配套设施差。如何让他们走出深山,告别土坯房、破窑洞,搬进漂亮的新居,享受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社会服务,是脱贫攻坚工作中优先考虑的大事。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靠近城镇、园区、中心村“三靠近”为原则,大力实施易地搬迁。记者走进太白县鹦鸽镇马耳山村,只见一条条街道平坦宽敞,别致的花坛分列路两侧。走进搬迁户张文瑞家,房顶有太阳能,三室两厅的房子宽敞明亮,铝合金门窗,地面贴的瓷砖,连同厨房、卫生间的装修,几乎与城里人的家里不差两样。张文瑞说:“从十里外的山顶上搬下来,就像掉进了福窝窝。盖房花了17万元,国家补助7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我没有多大负担。住在公路边,今后出去打工坐车也方便了。”去年,我市像张文瑞一样实现易地搬迁的群众达到8949户。
不仅要搬得出,还要能脱贫,转移就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手段。今年春节过后,以春风行动、助力脱贫攻坚等为内容的招聘会,在各县区频频举办,吸引了不少群众参加。在凤翔县举办的“助力脱贫攻坚”专场招聘会上,来自柳林镇的精准扶贫对象宋小霞和陕西博雅服饰科技公司签订了协议。“当缝纫工每月工资2000元,还有出勤奖、加班费,再加上3亩地的收入,贫困户的帽子肯定能摘掉。”宋小霞高兴地说。在市“春风行动”就业扶贫招聘洽谈会现场,来自岐山县蒲村镇的贫困户王建非与几个同乡,同时和温州一家企业签订了用工合同,圆了“就业梦”。我市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对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全程跟踪服务。去年,全市转移就业贫困人口3.75万人。
兜底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保障。贫困人口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因病返贫人员,由于没资金、没技术、没经验,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也是我市兜底扶贫的关注对象。我市在保障兜底中,加强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低保渐退帮扶机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了应保尽保,年内共发放兜底保障金1.23亿元。
除去易地搬迁、转移就业、保障兜底等工作模式,去年,我市通过教育扶持,全面落实教育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发放补助888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7.5万人,做到教育扶助全学段、全覆盖;通过全面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将贫困人口新农合报销标准提高5%,大病报销起付线降低50%,全市贫困户新型合疗和大病保险报销达到17.55万人次、1.82亿元……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让不少贫困群众感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
今年,我市还将着力完成5257户移民搬迁,使全市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同时落实市政府与国开行的合作协议,融资19.2亿元,全面解决贫困县、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确保达标退出。
特色产业铺就脱贫道路
脱贫不是简单的让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而是要实现群众手中有产业、致富有门路。我市实施产业脱贫“十大行动”,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启动1995个到村产业项目,使种植业、养殖业及休闲、光伏等产业覆盖5.7万贫困群众。“去年,政府给贫困户每亩补贴5000元,入股合作社种莲藕。一分钱没掏,就有了自己的产业,收莲藕的时候领到了第一笔2000元的分红。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我家也能成小康之家了。”金台区硖石镇六川店村贫困户朱彦斌说。六川店村村民沿六川河两岸居住,平地少山地多,粮食亩产量只有250多公斤,脱贫担子重、压力大。去年,村上提出了“合作社 +贫困户”的模式,村上的淡水鱼养殖合作社与25户贫困户签订协议,统一种植莲藕,年终有保底分红。六川店村村委会主任强新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贫困户种小麦,一亩最多挣500元,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莲藕,一年下来能挣五六千元。而在高新区天王镇关尔下村,结合当地植被资源和村上有养蜂历史的实际,村上帮助贫困户养蜂,专门请养蜂专家为村民培训养蜂技术,联系蜂蜜收购事宜,让“甜蜜事业”成为关尔下村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办法。我市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等主导产业,将贫困村、贫困户紧紧联结在产业带上。
发展传统产业扶贫的同时,我市将新能源产业、新兴产业也引入产业扶贫中。“利用太阳光就能挣钱的好事”在我市部分县区已经成为现实。走进千阳县水沟镇丰头村,只见山坡上一片平整的空地上架起了一排排蓝色的光电板,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就是托起水沟镇261户贫困群众增收梦的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丰头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安福说:“并网发电后,每户贫困户一年能增收3000元,可以持续收入20年。”目前,光伏发电产业已经成为千阳县、扶风县、麟游县、太白县等日照资源较好地区贫困群众的一项稳定收入。近年来才红火起来的电商产业,也成为大家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近日,陇县东南镇丁马村贫困户刘少辉正忙着分装鸡蛋,他说:“我家的扶贫鸡刚下的鸡蛋,就被县上电商以每个一元的价格收走了,比到街道上卖还高两毛钱。”电商产业让刘少辉对脱贫充满信心,也让不少贫困户搭上电商快车,实现脱贫梦。
各县区优势不同,贫困户情况不同,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成为全市各级增强产业扶贫实效的重要抓手。陈仓区西山地区土地入股、陇县“菜单式”脱贫、千阳县项目“超市”、麟游县“十户一体”产业互助组等做法,结合当地资源实际和农民自身特点,深受群众欢迎。从我市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第三方评估情况看,全市贫困人口识别精准率和退出精准度均达到99%、驻村帮扶群众满意度达到95%。
今年,我市将总结推广搭载式、菜单式、项目超市、托养托管、业态融合、“十户一体”互助等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把各类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紧密结合在一起,让贫困户脱贫有产业、有载体。
人心齐,泰山移。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攻坚战,瞄准今年12.9万人脱贫、2019年贫困县全部摘帽、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宝鸡干部群众众志成城、信心满满,在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