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让群众享受到实惠
本报通讯员 汤晓燕
每天清晨和傍晚,从县城出发往灵岩寺方向3.5公里走路健身,是居住在略阳县城的李全福老大爷坚持多年的习惯。他说:“年前开通了这条路的休闲步道,不但我们走路更安全,周围环境更好了,来这里健身的人也增多了。”让李大爷感觉心情舒畅的这条休闲步道,只是略阳县倾力打造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民心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大投入、倾力攻坚,向群众交上一份“幸福答卷”,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享受到政府为民办实事所带来的实惠。
民生投入持续增长
5年来,民生投入累计达57.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1%;累计发放各类社会保障金4.62亿元,报销新农合、城乡居民和职工医保102万人次5.98亿元;提供创业担保贷款1.7亿元。这是近年来该县在投入领域的“民生帐本”。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环境下,这样的投入比重不可谓不大。该县县委书记杨瑞良说:“无论县域经济如何起伏、财政多么困难,我们始终坚持加大民生投入,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
不忘初心、倾力投入的结果,是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教育走上全面崛起之路,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及幼儿园65所、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3所,在全市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惠及5.4万学生,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市前列,高考升学率连创历史新高,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双高双普”县。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两所县级医院在全市率先实现整合,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加强,几年来累计报销新农合、城乡居民和职工医保102万人次5.98亿元,群众健康得到更好保障。
民生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县7所敬老院达到“星级”标准,“五保”供养工作获得民政部表彰奖励,并再次成功创建为省级双拥模范县。
脱贫攻坚取得积极进展,实施陕南移民搬迁2万余人,基本完成了受灾害威胁群众的搬迁安置;对标2016年15个贫困村摘帽、1.36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58万人减少到2.8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53%下降到20%。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县城园林化,乡村城镇化”,这曾是很多略阳人对居住环境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围绕山水园林城市和旅游县城建设,该县累计实施城市建设项目84个,完成投资13.47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3倍。先后建成投运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立体停车库及南山公园、灵岩广场、兴州美食广场、八渡河左右岸文化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强弱电入地、人行道铺装、道路改造、垃圾收集转运、标准化公厕等市政配套工程,建成集中供热一期工程;全面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成八渡河滨水长廊、北引线景观绿化带、灵岩路休闲步道,大力整顿城区环境秩序,完成县城四大出入口综合整治,推进国家卫生县城通过评估公示,获评省级园林县城、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
在县城建设加大投入的同时,略阳乡村建设也迎头赶上。借助扶贫移民和美丽乡村建设,该县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3个,建成中川坝、五郎坪等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一批新型集镇、农村社区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到45.4%;累计投资8亿元,实施略高路、县城嘉陵江大桥等一批道路桥梁工程,实现村村通公路,打破了长期制约略阳发展的交通瓶颈。
生态竞争力不断增强
初春时节,漫步略阳城乡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宜人的环境让群众享受着更多的生态红利。今年,该县正在全力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秉承绿色循环发展理念,该县以严格落实流域治理、禁排限放等措施,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累计投资1.32亿元,实施地灾治理、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等项目67个,在全市率先建成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先后实施完成略钢脱硫、略电脱硝、麻柳铺硫铁矿坑涌废水综合治理等重大环保项目10个,铧厂沟金矿通过国家绿色矿山初验;完成绿化造林8.5万亩、重点区域绿化311平方公里,被命名为“中国红豆杉之乡”;积极实施“丹治”、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新增堤防1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90平方公里,被确定为国家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与此同时,该县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市级以上生态镇村49个,集中整改环境突出问题和违法违规建设项目149个,关停严重污染企业4家;持续加大重点污染源综合整治,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8%,城区空气质量年均良好天数达到285天。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