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淳化北塬村“自烧锅灶”脱穷帽
(记者 刘涛 李桦)3月24日,淳化县铁王镇北塬村王建社起个大早,来到离本村十里路的西咀村,钻进大棚,整地起垄。经过村里党员的帮扶,他去年凭两个大棚西红柿的5万多元收入,甩掉祖辈们一直戴着的贫困帽。
北塬村的126户村民,曾世代居住在塬下的窑洞里。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部署,从2001年开始,咸阳市实施第一轮十年扶贫攻坚规划,并启动三告别工程。随后,村民们分三批迁到塬面,建起新村,形成了大棚蔬菜的特色产业。但是,仍有25户群众、79人没有脱贫。
2015年底,中央脱贫攻坚令发出后,咸阳应声而动,向全市988个贫困村派驻929名第一书记、989个帮扶单位。北塬村却婉拒安排,实行本村21名党员、致富能手、入党积极分子,每人帮扶一至两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脱贫是咱农民自己事,我们不能等靠要,也有两只手。咱村子基础也好,产业也有,只要大家相互帮扶,撸起袖子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北塬村党支部书记袁述平说。
经过商议,北塬村推出两种结对帮扶方式,一种是全委托方式,即党员出资金、盖大棚、教技术、帮销售,贫困户只负责出力,到年底按照收入四六分成;另一种是半委托方式,即党员和贫困户各出一部分资金,年底实行二八分成。
村里党员袁建锋帮扶贫困户王保卫。建锋和我结对后,帮我家盖大棚、买苗子、教技术,我只管干活、学手艺。掌握了大棚西红柿种植技术,我就有了脱贫底气。王保卫说。一年时间,他种的一亩大棚收入一万多元,走路腰都直了。约定的分成,袁建锋分文未取。
今年春节,王建社比以往都高兴,燃放十多串鞭炮庆贺。盘算着自己村里的两个大棚满足不了胃口,便叫回在外务工的儿子儿媳,到十里外的西咀村租了四个大棚。多亏袁支书帮扶!不然我咋知道买啥化肥、种啥品种、咋卖好价。靠自己双手过上滋润日子,我心里踏实,脸上光彩。他说。
市扶贫办主任周浩荣说,北塬村开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致富能手结对帮扶活动,出钱垫资、技能培训、作务指导,发展大棚蔬菜,不但增加群众收入,而且增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北塬村的帮扶方式,既是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优势,推动产业脱贫利益联结的有益尝试,也是一种变他人输血为自我造血、由别人帮扶变自力更生的有效脱贫模式。周浩荣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