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郭万锋,情洒三尺讲台,唱响奉献之歌
他是当时村上考学出去的个别几个学子,他是毕业后唯一一个愿意回乡留在那个偏远学校教书至今的老师,28年,他送走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但是他依然在三尺讲台前,奉献着自己的热情。他就是旬邑县底庙中学,受师生爱戴、家长信赖的好教师郭万锋。
走出去,返回来,回乡任教不动摇
绵延的沟壑,在清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更显得苍茫雄壮。沟的那一边,有一座美丽的校园旬邑县底庙中学。和往常一样,郭万锋一大早就赶到学校,将今天要讲的课程备案翻出来,再次仔细翻阅,虽然,这些课程都讲了几十年,其实早已熟背在心,但是每次课前我还是会再仔细看一遍教案,如果有新颖的解题方法就及时补进去。郭万锋边翻教案边说,他出生在旬邑县底庙镇产场村,那时,家里条件都不好,从上学第一天开始,他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曾经家里墙上一张张三好学生的奖状就是他最骄傲的地方。
1986年,我如愿考入彬县师范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深造,我被分配到该县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工作。郭万锋告诉记者,参加工作后,他深深认识到教师工作的神圣与严肃,并深刻领会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于是,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订阅教学资料、购买学习用书,并于1991年至1993年在咸阳教育学院数学系深造学习。毕业后,他放弃在县城高中任教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地处偏远 、人称旬邑北国的自己的母校底庙中学一直工作至今。
当时,做出回乡任教的决定后,很多人都劝我,难得出来,有机会在县城工作生活,为什么还要回去。郭万锋却觉得,自己就是底庙人,是母校培养出来了自己,如果连他都嫌弃母校,那还有谁会愿意回去,那里的孩子还怎么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就是这么一个决定,他在这个地理偏远,交通不便的底庙中学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28个春秋,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担任初中数学教学、班主任、数学教研组长工作。
在底庙中学工作和学习过的师生印象中,郭老师始终教学严谨认真,爱生如子,爱校如家;他性格乐观坚强,为人谦和正直,心胸豁达,淡泊名利;他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治学态度严谨务实,所以才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同时,深得师生的爱戴、学生家长的尊敬。
学习不止,创造教育改革新思想
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郭万锋很注重个人的修为提高,工作之余,他总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教育理论书籍,古今中外,只要他能找到的,他都认真阅读,并热衷于素质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学习。在他的口袋中常年装有笔本,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获记录下来,他的这种勤于学习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许多年轻老师。他常对年轻教师讲:教师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工作,唯有踏实学习才能胜任这份神圣职业。每年暑假,他都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类培训学习。在他的带动下,底庙中学一度掀起了学习教育理论的热潮。他认真的学习精神和严谨的教学态度使他收获了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他积极引导提高学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他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结合具体课例向其他教师讲述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他坚持每学期都上示范课、引领课,深受青年教师的爱戴。他在学校组织的底中大讲堂活动中所提出的少教多学,精讲多练为主导的新教育改革思想和赏识教育之观点,受到全体教师的一致认可肯定。
因材施教,善于赏识每一位学生
你看别人是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中,你看别人是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郭万锋常用教育家魏书生的观念来指导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他说,在他眼中没有所谓的学困生与优等生层次态度之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优点,就看你怎么样把他们的优点发挥、放大出来。郭万锋通过建立家庭作业辅导热线,每晚8点至9点向学生家长打电话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疑难问题进行电话讲解,一方面极大减轻了学生课业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他也熟悉掌握每个学生学习上的优弱点,然后,就能准确因材施教,分层指导,使学生齐头并进。他认为,只有赏识学生,才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成就教育质量的提升。
郭万锋老师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他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正上大学的女儿,爱人没有固定工作且常年身体不好。但他没有因此而抱怨,更没有因此耽搁过学生一节课、没有请过一次假,而总是将工作之外的事情安排在假期。每天的早晨,他办公室的灯亮的最早他在准备着上课的教具;每个夜晚,他的办公室灯关的最晚他在批阅学生的作业、研究第二天的教案。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如今,郭万锋老师依然活跃在底庙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线,他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质朴的做人修养涵养着身边的人和事。
本报记者 马沅聪 通讯员 燕晓锋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