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人类学调查的文学报告——张根龙长篇小说《轮回》阅读笔记
◎赵德利贾丹林
我市作家张根龙继去年出版《天殇》后,最近又向读者奉上新作《轮回》。这是一部严肃的人类学调查报告,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有限生命的关爱和思索,而审美笔触所及亦引人深入阅读,共同探讨永生的奥秘及其伦理向度。
一、人类学聚焦下的生命望想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角度对人类的源起、发展演变及其特性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人类学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部类,主要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角度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学科,包括人类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人体与生态的关系及现存灵长类的身体和行为等内容。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起源、发展变迁过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张根龙毕业于陆军学院,供职于民政部门。这位当过军人却颇多文雅气质的民政干部在人类起源上,大胆推想,穷尽证伪,以文学想象描绘其穿越生物发展演化的时空,追寻与构建“生物波理论”并付诸实验,令人惊叹。虽然作为科幻文学体裁,《轮回》必须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审美主题为目的,但是,当作家执着于小说主人公生命科学研究员杨善奇及黄健、岳欣怡等人制作生物波转换仪,深入神峪镇山乡调查再生人生命轨迹等田野调查的描述,人们不难感受到他沉迷于深山密道,追寻生命再生的秘籍,借此慰藉人生苦难灵魂的安宁和归宿的人类学情怀。他所做的与一般作家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同,以进田野,进行民族志调查和实验,在文献、生
活和科幻想象中构筑人类学民族志报告。故而,他所描摹的深山生物电波及其再生人现实生活的种种情景,虚实交融,真假难辨,充溢着人类生命不息的探索与渴望,交织着山乡新农村建设者对家乡新貌的憧憬与展望。这种对于人类命运的现实关怀与终极探寻,显示着现实主义创作的人文关怀。由此来说,《轮回》既是张根龙对《天殇》中被劫受困人类的持续拯救,又是在更高层面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具有人类学者对生命证伪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文学审美的调查报告
张根龙这位对生命起源和悲剧超越充满探索精神的“人类学者”,在经过两年的审美探索后,以执着的态度创作出科幻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编排与叙述,都具备了文学审美的基本要素,使其人类学追思在文学审美描绘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审美价值实现。
文学的本体在于语言叙事,讲述故事提炼情节是文学叙事的重要链环。如何将现实世界的真实故事提炼转化为审美世界的艺术情节,这是科幻作家超越一般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关键节点。主人公杨善奇对灵魂不死、人命再生的兴趣与研究,充满了职业探索精神。如果以科学思维去审视,这就是封建迷信。但作家较好地把握了迷信和审美追求之间的关节,通过杨善奇深入神峪镇山区调查研究,揭示面对生命悲剧而不绝生存之志的人类精神。这正是文学审美超越迷信,抵达精神圣境的叙事节点。正是这种基于现实重在生命超越的审美想象,使“迷信”故事上升为审美情节。作家在叙述黄健深山里做人体电波“实验”的过程,描叙张弛有度,概述与场景描写恰当运用,营造出充满紧张和悬念的试验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对再生生命充满期待,对杨善奇、黄健等人的科学无畏精神敬佩不已。在描述杨善奇调查“再生人”的过程中,作家还把深山生态与山村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塑造了基层乡镇书记、镇长等干部吃苦耐劳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这种情节提炼与讲述,拓展了小说叙事的现实时空,使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方色彩,提升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审美意义。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审美的核心和审美价值实现的关键。文学是人学。科幻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题材的一种,亦要讲求人物形象的丰满复杂和个性鲜明。黄健是杨善奇科研团队的主要成员,也是作家竭力塑造的核心人物。张根龙没有把人物简单类型化,他集中笔力塑造了一个甘为科研献身、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实验员因故未到实验现场,黄健勇担实验任务,他嫉恶如仇,运用自己已打通的生物波协助警察破案,真正做到科研为社会所用。但面对母亲病重治疗和养护缺钱,他又鬼迷心窍,盗取他人电子银行钱款。正是在这一系列生死考验的矛盾冲突关口,黄健敢爱敢恨、知耻而后勇的形象才矗立在读者面前。作家基于科研幻想却展示现实人生矛盾冲突的写法,使得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需要指出,《轮回》中的再生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作家围绕再生人所讲述的故事,都着眼于人情、人性和生态关系,这种艺术处理较好地把握了科学幻想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科幻文学的精魂所在。此外,科幻小说以幻想的真实为基准,然而现实生活的细节却是审美阅读想象的表象编码。具体、细致、真实的细节描写会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心理愉悦。小说的细节描写,衬托着人物心理,又为小说叙事铺垫基调,用笔恰切妥帖,一语多义;类似细节描写文本中俯拾皆是,标志着作家叙事已走向成熟。(赵德利,中国小说学会理事、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宝鸡文理学院教授;贾丹林,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