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乡村似花朵朵开——宝鸡乡村旅游发展综述
今年的清明小长假,宝鸡旅游“晒”出的成绩单再次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以“体验乡村劳作、采摘时鲜果蔬、品尝农家饭菜”为主的乡村游更是持续火爆,极大地繁荣了农村经济,带动了群众致富,引爆了旅游人气。
本报记者张丽萍张帆
今年2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旅游 +”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已经蒸蒸日上的乡村旅游发展来说,无疑又是一阵浩荡的春风。
回顾宝鸡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是一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升级实践。十五年来,宝鸡乡村旅游经历了从谋划起步到崭露头角,再到快速崛起、遍地开花多个阶段,如今,早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域旅游建设的重要抓手。
织就遍布宝鸡的“乡村旅游网”
4月4日,沿着凤麟路一路向北,川流不息的车流,大多都是前往凤翔县姚家沟看桃花的游客,一下子让这个往日寂静的村庄热闹起来。“这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呀!”姚家沟后屯村村支书高兴地对记者说。记者了解到,清明小长假,凤翔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1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2.1%和40.7%,其中,乡村旅游占了很大比重。
每年开春后,太白县桃川镇沙沟峡漫山遍野的山茱萸花竞相绽放。今年3月11日,随着桃川镇首届山茱萸花节的开幕,桃川镇沙沟峡吸引了成千上万人的目光。游客相约而至,在这里悠闲漫步,或小憩攀谈,或拍照留念。“以往,像凤翔县姚家沟和太白县桃川镇这样的乡村旅游景点,有许多都分散在宝鸡各处,不为人知。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我们通过不断挖掘整理,现在已经逐渐被大众认知。”市文物旅游局工作人员邵文君告诉记者,十年前,提起宝鸡的乡村旅游,除了岐山县北郭村,就是金台区胜利塬,不但形式单一,而且屈指可数;如今,乡愁体验型、产业观赏型、山水游乐型、民俗文化型、红色基地型……宝鸡乡村旅游已经开枝散叶、遍地开花,精彩纷呈。“遍布宝鸡的乡村旅游网已经织就,而且是拉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何长发表示,当前,我市的乡村旅游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吃吃小吃、看看风景”,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的乡村旅游才是赚足人气、财气的“秘籍”。近年来,宝鸡立足资源禀赋,选准切入点,集中人力、财力、智力优势,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西府民俗乡村游、陇州回族乡村游、泥塑体验乡村游、礼佛人家乡村游、生态慢城乡村游、岭南花谷乡村游等精品路线,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成功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7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3个,全市现有近60个村、1700个经营户、10000余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2016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35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达16.5亿元。
美丽乡村建设不弃“乡音乡愁”
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无疑是亲近自然的渴望,返璞归真的惬意,魂牵梦绕的乡愁。
在秦岭花谷沿线,曾经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红花铺镇永生村,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极高,气候条件优越,人们世世代代以种植业为主。可虽然坐拥青山绿水,被称为“天然氧吧”,但长期以来,这里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前两年,当乡村旅游发展的“触角”伸向这里,曾经偏僻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宝鸡的“后花园”。“我们不搞大拆大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正是这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才吸引了众多游客。”红花铺镇副镇长乔春妮说。记者在永生村看到,这里都是老旧的农村院落,老房子占了绝大多数,村里的路也都是小道。村里在不改变村貌的前提下,适当完善了厕所、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留了天然、野趣、清新、恬静的乡村意境。“旅游的目的就是放松、自由。”邵文君认为,对于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寻梦,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的人,山水、村宅、鸡牛羊、庄稼等,乡村游是全新的体验。不仅是凤县,我市各县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都要求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注重保护乡村风貌和乡音乡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眉县依托太白山重点景区,积极发展农家乐,打造了庵岭古城、秦岭人家等乡村旅游民俗村;太白县全力打造西部“慢城”,逐渐成为都市人避暑观光、度假休闲、户外郊游的目的地……如今,宝鸡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有序推进、较快发展的良好格局。
勤吆喝让民俗成为“烫金名片”
“民俗”是我市一块“烫金”名片,我们不仅要让这“烫金”名片光辉永续,更要让它成为我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摇钱树”和“聚宝盆”。
“乡村旅游从发展开始,我市就确立了‘立足陕西,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总体思路。”市文物旅游局市场促进科科长陈宏伟介绍,宝鸡以全省及周边中心城市为主要对象,联合各种宣传媒体,推介我市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扩大影响力。
近年来,我市旅游部门依托互联网,开辟了我市乡村旅游专栏;在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以及市内公交候车亭灯箱等,投放了宝鸡乡村旅游宣传广告,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各县区以踏青、赏花、爬山、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和民俗体验为主题,积极开展节庆活动,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凤县举办古凤州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节、羌历年庆典;岐山县举办“臊子面大赛”;陇县举办陇州社火艺术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做火乡村旅游,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
努力付出终会获得肯定。2008年,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做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做亮做大乡村旅游》经验交流;2008年至2011年,我市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市旅游局参观考察团上百批次;2015年,我市3个村、4户农家乐,分别被国家旅游局表彰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还有40户农家乐被国家旅游局表彰为“金牌农家乐”……
凤翔泥塑、陇州社火、千阳刺绣、木版年画等,宝鸡民俗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甚至走出国门、名扬海外。近几年,我市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多次应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邀请,出访展演展销。现如今,凤翔泥塑已远销海外,每年有大量外国游客到六营村参观、购买,年人流量可达10万人。
旅游富民工程释放“扶贫效能”
最近,陈仓区南峪村的何麦换格外忙碌。搬砖、运水泥、砌墙……自家院落里,另起房基的6间崭新砖瓦房即将完工,老何喜悦地说:“大水川景区的建成开放,让我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收入,建新房就是为了能招待更多的游客。”
54岁的何麦换曾是贫困户。多年来,全家一年收入不足3000元,有时交孩子的学费都困难。但从2015年底,宝鸡大水川景区开始建设,老何办起了农家旅馆,去年的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家里的光景有了大变化,重新盖起了新房子,准备迎接今年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
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涉及我市陈仓区香泉镇、坪头镇等10多个村庄,登记在册的297户贫困户中,何麦换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以来,我市依托大自然赋予的生态美景,在当地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依托生态旅游带动困难群众脱贫。据了解,陈仓区扶贫办为开办农家乐、家庭旅馆的25家贫困户,每户落实扶贫补助资金2万元;大水川旅游公司安置贫困家庭就业500余人,为11户贫困户提供商铺,并免除两年房租、水费,提供电力月使用额的40%补贴……如今,依托大水川景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户有了脱贫门路。“上述情况足以说明,农民增收最快捷、最方便,也最能马上见效的就是发展乡村旅游。”邵文君说,因此,我市把乡村旅游定位为“农民的第三次创业”,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全面开展108个村10789户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谈及“旅游 +扶贫”的成效,我们可以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勘探一二:2007年起,我市3000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年接待游客233.8万人次,经营收入6800多万元,户均收入13.6万元;2016年,全市10000余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接待游客1350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6.5亿元,户均97万元。可以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提档升级乡村游迎接“全新时期”
安于现状,沾沾自喜,只会裹足不前。继往开来,孜孜不倦,方能立于不败。
15年来,宝鸡乡村旅游投入持续增大,产业蓬勃发展,产品逐步向市场化转型。其中,凤翔泥塑、千阳刺绣、扶风青铜器复制品等民俗工艺品,岐山醋、臊子面、面皮等民俗饮食,已从家家户户自主加工生产转变为工业化生产,远销国内外。同时,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基础接待设施已具有较高档次和规模,出现了一批设施完备、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星级宾馆饭店,西岐民俗园、关中风情园、西部兰花园、美林观光园、庵岭古城等乡村旅游点,已成为一个综合产业。
尽管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总体上还与周边省市乡村旅游存在较大差距。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何长发直言,宝鸡乡村旅游还存在市场开发意识不强、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只有以问题为导向,找不足、补短板,全面致力于提档升级,才能使我市乡村旅游得到健康长远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市将找准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的结合点,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据介绍,我市将主动出击,多部门联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商业、文化、体育、环保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优化旅游布局,积极引导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避免因旅游产品的雷同和单一性而缺乏生命力。加强对农家乐餐馆的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规范经营行为,并培训一批熟悉本土文化、热爱旅游的当地人担任导游和讲解员,为外来游客提供更好的帮助、更优的服务。采取宣传发动、示范带动、培训推动等工作举措,充分宣传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激发农民动力,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掌握,并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尤其是突出特色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当地丰富多样、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出地方特色突出、民俗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硬件,提升服务功能和档次,给广大游客提供方便。
我们相信,有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以及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宝鸡乡村旅游必将迎来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的全新时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