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因地制宜施策创新机制推进
本报通讯员 蒋永祥 黄宗跃
“要坚持以产业发展引领脱贫的思路不动摇,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和核心抓手,继续完善贫困户与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西乡县委书记演晓刚说。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县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产业精准脱贫,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将贫困户与民营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融合发展,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拿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入股参股分股金等多重途径,与各类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小微经营、手工加工等小型创业项目,推动产业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加快脱贫步伐。
贫困户成“上班族”:家门口铺就致富路
“有合作社带着我们奔小康,好日子就要来了!”西乡县堰口镇檀木村二组因病致贫的李秀山,因父亲长年卧病早早就成为这个4口之家的主要劳力。以前,李秀山在外务工赚钱,因为一次意外造成腿部骨折,只好返回家中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家人守着几亩地艰难地过活。李秀山所说的“合作社”,指的是檀木村林果合作社。2014年起,檀木村陆续种植林果李子1000亩、优质茶园100亩,村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入社务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林果合作社让李秀山一家生活发生了改变。2016年,李秀山伤势治愈,
本报通讯员 蒋永祥 黄宗跃
“要坚持以产业发展引领脱贫的思路不动摇,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和核心抓手,继续完善贫困户与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西乡县委书记演晓刚说。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中,该县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紧紧围绕产业精准脱贫,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将贫困户与民营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融合发展,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拿租金、入园务工挣薪金、入股参股分股金等多重途径,与各类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小微经营、手工加工等小型创业项目,推动产业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加快脱贫步伐。
贫困户成“上班族”:家门口铺就致富路
“有合作社带着我们奔小康,好日子就要来了!”西乡县堰口镇檀木村二组因病致贫的李秀山,因父亲长年卧病早早就成为这个4口之家的主要劳力。以前,李秀山在外务工赚钱,因为一次意外造成腿部骨折,只好返回家中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家人守着几亩地艰难地过活。李秀山所说的“合作社”,指的是檀木村林果合作社。2014年起,檀木村陆续种植林果李子1000亩、优质茶园100亩,村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入社务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林果合作社让李秀山一家生活发生了改变。2016年,李秀山伤势治愈,他来到林果合作社务工,干起植树、施肥、采摘等杂活,由一名庄稼汉变为“上班族”,陆陆续续务工,一年领到4000多元工资。
入社务工,让李秀山不用四处奔波就可以挣到钱。在西乡县,像李秀山一样的“上班族”贫困户就达11913户35740人。近年来,西乡县在精准识别贫困户基础上,根据贫困户不同情况,有的建起集体经济性质的合作社,有的依托民营企业,带动贫困户变身为活跃在乡村的“上班族”,在家门口就业奔小康。
贫困户成“股东”:合作社里拿分红
“入股分红,再加上自己到合作社务工挣钱,一年下来,少说也有2万块的收入。”日前,白龙塘镇白龙社区三组贫困户屈扬凯告诉记者,因为家人患病,又没有挣钱的路子,家里生活陷入困窘。去年他申领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但由于没经验、少技术,为了保险起见,他将5万元投到了食用菌农业专业合作社入股,摇身变为“股民”,每年可以领到1000多块钱的分红。近年来,该县围绕县级主导产业及区域性特色产业,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园区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着力培育扶贫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通过引导贫困群众入股变“股东”,趟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和屈扬凯不同,堰口镇肖家湾村的岳长英,则以地入股实现增收。原来,在金西生物科技公司,岳长英将自家的3亩土地流转入园,做起了“股东”,自己也在园区里打工。“股金+薪金”,使她家一年的收入比原来种地多出五六千元。
据悉,全县95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已流转土地近3500亩,带动2127户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吸纳带动40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贫困人口就地转移就业人数占比达43%,进一步加快了群众脱贫步伐。
贫困户成“小老板”:“金融+产业”创业梦圆
因意外导致一只手臂伤残,儿子尚在读书,全家收入仅指望几亩田地……多年以来,王永安艰难而又坚强地支撑着这个五口之家。为了摆脱贫困,他曾经种过蔬菜,也打过零工,但每次都“折腾一次灰心一次”。王永安,该县柳树镇白杨村二组贫困户。2016年,新一轮脱贫攻坚让他的生活迎来了曙光。“随着手臂功能逐渐恢复,就想着早日脱贫,帮扶干部也几次到我家帮我出点子、想办法。”王永安告诉笔者,因为以前有过一段面条加工经历,有点技术,加之附近没有该项目,就合计着开一家面条加工小作坊。去年初,王永安在村干部帮助下申领了贷期两年、财政全额贴息的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再用东拼西凑来的一些钱,购置了面条加工机器,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家庭作坊,就地当上了“小老板”。
“购买的是上好的优质面粉,加工而成的面条不粘连、不断条,口感好。”加上帮扶干部们的大力宣传,第一批加工的5吨左右面条,一个多月时间便销售一空。仅去年一年,他销售的机面达30余吨。王永安给笔者算起他的增收账:面粉每斤2元,机面每斤2.7元,1斤面粉可加工面条1.2斤,除去包装、运送等费用,每斤面条可实现纯利润0.6元。仅此一项,就让王永安家一年纯收入达3.6万元。如今,王永安生产的面条已销售至县外,周围群众都叫他“王老板”。
“积财千万,不如一技在身。”“创业+就业”实现了王永安的脱贫梦。其实,王永安绝非个例。该县在充分考虑贫困户脱贫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基础上,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小微经营、手工加工等小型创业项目,在小额扶贫贷款的扶持下,不少贫困户纷纷撸起袖子,创业当起了“小老板”。仅去年,全县就实施就业帮扶、技能帮扶等项目215个。截至目前,累计为4584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27亿元,帮助贫困户通过产业就业脱贫奔小康。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