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明清时期宝鸡是个啥模样? 宝鸡市学者倾心制成明清时期宝鸡全景图
近三层楼高的城墙,形似“凸”字的城区全景,城内钟楼耸立、商贾云集、阡陌交通——这是明清时期,宝鸡市区的“立体”图景。近日,我市民俗地域文化研究学者李春林倾尽心血,还原明清时期宝鸡全景图,立体式展示了明清宝鸡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城墙高8米城区像“凸”字
记者看到,这幅全景图长8米、宽1.8米,展示了西起玉涧河,东至金陵河,北至陵塬,南至渭河的宝鸡城区域。宝鸡城修建于唐至德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一
座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城。宋元明清时期,宝鸡城经13次维修,大修3次,城墙周长达到3118米。从全景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宝鸡城呈“凸”字状。据考证,守护城区安全的城墙高8.25米、顶宽5米,青砖包墙,上有砖砌垛口1200多个,城墙外护城河环绕。此外,在现在炎帝园门口,还设有陈仓渡口。不难想象,从陵塬看去,当年的宝鸡城方正雄宏,固若金汤。
宝鸡城共有三座城门,其中,东门“迎恩门”在红旗路北口,就是现在上北坡的大阶梯的位置;西门“来远门”在西关老宝鸡制药厂附近;南门“解阜门”在南关路和长青路交界的地方。北边有个“风匣城”,就在现在的北崖中学操场。
东市买鞍鞯西市求平安
李春林介绍说,200多年前,宝鸡的闹市区在现在的西关至红旗路之间,其中,西大街是“政治文化中心”,像西街小学的位置是当年的金台书院,现在的世府大院是县衙所在地,在这一段,还有火神庙、关帝庙、城隍庙、财神庙等。“明清时期,百姓申冤告状、祈求平安,应该集中在这里。”李春林说,而东大街则商贾林立,聚集着金货铺、小吃店、农具店以及万春荣药店等。
从全景图不难看出,尽管城墙内面积不大,但城区功能划分清晰。随着人口的增加,在东门外的汉中路、人民街区域,也慢慢有了居民居住的痕迹。
三年酝酿四易其稿
今年68岁的李春林是金台区金星村人,世代居住宝鸡,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使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并怀着极大的热情探寻这个城市的历史。退休前,李春林在金台区文化馆工作,一有空,他便用脚步丈量老宝鸡的地形,实地勘查,并找老宝鸡人聊天求证,探寻最准确的情况。
李春林说,近几年,宝鸡发展越来越快,城区面积也不断扩大,作为一个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老宝鸡人”,他萌生了复原明清宝鸡全景图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心愿,他翻阅了《宝鸡县志》《重修凤翔府志》等资料,并邀请画家,按照宝鸡地形地貌,绘制全景图。四易其稿后,终于形成了这幅长8米、宽1.8米的巨制。“我希望年轻一代都能通过这张图,了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了解千年宝鸡城的文化和历史。”李春林说。本报记者郑晔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