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知识产权为铜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铜川市专利申报情况的调查报告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部署。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全省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为契机,找准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力点,提升知识产权质量,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彰显知识产权使命,凸显知识产权价值。新形势下,为提高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推进“四个铜川”建设,近期,市科技局对全市专利工作进行了调研,针对当前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市专利事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一、我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现状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市专利申请和授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近年来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但申请和授权总量在全省中来说还是相对较少。2011年至2016年,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78件,183件,250件,320件,344件,563件;专利授权量分别为66件,57件,82件,164件,189件,267件。我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年均在全省排名大概位于第11位,仅高于韩城市,申请和授权总量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是我市专利申请和授权以外观设计类型为主,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少。2011年至2016年,我市专利申请总量183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9件,占全市总量的5.4%;实用新型专利申请276件,占全市总量的15%;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463件,占全市总量的79.6%。全省专利申请总量33387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0853件,占全省总量的36.2%;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18857件,占全省总量的35.6%;外观设计专利申请94162件,占全省总量的28.2%。
2011年至2016年,我市专利授权总量82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件,占全市总量的2.7%;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8件,占全市总量的25.2%;外观设计专利授权595件,占全市总量的72.1%。全省专利授权总量15203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0490件,占全省总量的20.1%;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8692件,占全省总量的51.8%;外观设计专利授权42849件,占全省总量的28.1%。我市发明专利授权占比与全省发明专利授权占比相比较,为全省的七分之一,实用新型占比为全省的二分之一,外观设计占比为全省的二倍。
三是从申请人和授权人的类型来看,我市专利申请和授权以个人为主,下来依次为企业、机关团体、科研机构。2011年至2016年,我市个人专利申请1470件,占全市总量的80.0%;企业专利申请305件,占全市总量的16.6%;科研机构专利申请40件,占全市总量的2.2%;机关团体专利申请23件,占全市总量的1.2%。全省个人专利申请95413件,占全省总量的28.6%;企业专利申请156059件,占全省总量的46.7%;大专院校专利申请66158件,占全省总量的19.8%;科研机构专利申请13889件,占全省总量的4.2%;机关团体专利申请2353件,占全省总量的0.7%。
我市个人专利申请占比是全省个人专利申请占比的三倍,企业专利申请占比是全省企业专利申请占比的三分之一,科研机构专利申请占比是全省的二分之一,机关团体专利申请占比是全省的二倍。企业专利申请占比较大,说明地方经济发展较好,从以上数据看出我市企业专利申请占比较低,我市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数量和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较少,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011年至2016年,我市个人专利授权641件,占全市总量的77.7%,企业专利授权172件,占全市总量的20.8%;科研机构专利授权3件,占全市总量的0.5%;机关团体专利授权9件,占全市总量的1.0%。全省个人专利授权44430件,占全省总量的29.2%;企业专利授权63005件,占全省总量的41.5%;大专院校专利授权为37887件,占全省总量的24.9%;科研机构专利授权5761件,占全省总量的3.8%;机关团体专利授权948件,占全省总量的0.6%。我市个人专利授权占比是全省个人专利授权占比的二倍多,企业专利授权占比是全省的二分之一,科研机构专利授权占比是全省的九分之一,机关团体专利授权占比是全省的二倍。专利授权存在着与专利申请同样的问题,就是企业占比较低。
二、我市专利申请和授权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市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存在知识产权质量和水平不高、自主核心技术偏少、创新成果、推广和保护不力等突出问题。
一是专利申请的结构还不够优化。衡量一个地区专利申请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技术原创性和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专利的申请量占总量的比例,我市专利申请中,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占总量的比例偏高,发明和实用新型所占比例偏少。申请人类型中,企业专利申请占比少,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专利申请占比更少,说明我市专利申请的结构还不够优化,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近年来,我市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增强,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多数企业没有形成知识产权战略意识,不重视开发和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缺乏基本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是空白,即使制定了管理制度,也是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照抄照搬,缺乏针对性,也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门的管理人员。经调研,我市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专门的管理人员。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我市多数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自主研发力量薄弱,拥有的核心技术少。在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处于从属地位,企业普遍重生产轻研究开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创新层次低,高端发明少,处在有“制造”,无“创造”的状态,缺乏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自主创新意识和激励机制不足。在已授权的专利当中,外观设计所占比例较大,发明专利数量较少,发明专利创造性和经济价值也不高,专利的产业化程度低。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手段不够。近年来,我市企业、公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体上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缺乏应用法律武器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在人员、执法设备配备、维权人才引进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企业在自身维权时取证难、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进入司法程序的知识产权案件,因诉讼时间长、经济赔偿数额少,企业的损失得不到充分的赔偿。
三、工作对策及措施
一是加强专利管理工作能力建设。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知识产权已上升为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外交政治斗争的重大战略课题。各级政府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和职能建设,最大程度地提高专利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专利管理部门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我市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增加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近年来,我市专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2年成立的铜川市知识产权局,隶属于铜川市科学技术局管理的下属科级全额事业单位,配备事业编制3名。尽管如此,我市专利管理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利管理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管理部门执法手段不硬、专利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专利中介服务机构缺失和专利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专利管理部门职能建设,加强县级知识产权机构的建设,完善专利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支持建立专利代理机构,引进和培养专利事务专门人才。
二是加大财政对专利申请和授权资助资金的投入力度。为鼓励发明人将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依法取得专利权,提高我市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能力,自2013年开始,我市每年都会出台专利申请资助政策。资助政策施行以来,对我市专利申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鼓励企业或个人发明人将创新成果产权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专利申请和授权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服务和培训,保证专利资助制度的持续性和覆盖面。要管好用好资助资金,保证专利申请和授权资助资金及时发放给专利权人,切实提高我市专利申请的质量和数量。
三是加强企业专利工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专利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贯标工作,通过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创新成果产权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企业专利试点工作,提高企业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促进形成高技术含量的发明创造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专利技术项目实施转化的支持,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项目立项、科技奖励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专利技术转化提供资金支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创新成果展览交易会,促进专利技术交易,使企业真正成为我市专利申请和获得专利授权的主体。
四是进一步加大专利保护的力度。加大专利执法力度,是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加强中心的机构和职能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高依法行政和专利执法水平。要积极开展专利纠纷调处和调解工作,及时处理专利纠纷,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与工商、司法、公安、药监及新闻媒体的合作,加大查处假冒专利的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专利权人对专利保护的信心。
五是加强专利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的专利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专利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风尚。要发挥好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类新闻媒体功能,扎实做好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等专题宣传。要加强公益性、普及型宣传,推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认知度。要开展各类培训,加强我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的基础性、系统化培训,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的能力与水平。(市科技局调研小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