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汉中兴势之战,让蜀汉延国20年
秦晋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由蒋琬和费韦相继执政。他们确定的战略方针是由进攻转防守,固守汉中的部分蜀军退驻涪县(今四川绵阳)。这一战略调整,明显削弱了蜀汉北御要地汉中的防务,诸葛亮在世时,汉中一度集结了蜀军主力,规模常年维持在十万人左右。公元243年,蜀军主力南撤以后,汉中的军政事务由镇北大将军王平主持,其麾下兵力仅两万余人,又分散在数百里范围内的多处据点之中,呈现出相对薄弱态势。
魏国方面也看出了这一形势,曹爽以夏侯玄为征西将军,起兵七万余,并征集运夫数万,总计十余万人,准备伐蜀。当年3月,曹爽不顾司马懿的极力反对,以大将军身份亲自前往长安(今陕西西安),率优势兵力,拟从傥骆道攻陷汉中。傥骆道是由汉中盆地东端的成固(今陕西洋县)入傥水河谷,过分水岭后,再沿骆谷进入关中平原。道路全长420里,虽然比褒斜道和子午道距离短些,但山路险峻,其中越秦岭主峰一段,盘山路曲折回旋八十余里,行军不易,易受阻塞。曹爽恰恰选择了大军从傥骆道进攻汉中,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再说魏军来犯的消息传到汉中,令蜀汉守军极为震惊。当时在汉中驻有不足三万的蜀汉守军,面对来犯的十万魏军,汉中的蜀汉守军处于绝对的劣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蜀汉将领建议退守汉、乐两城,放任魏军进入汉中腹地,等候蜀汉主力从涪县出发援救。但是,镇守汉中的主将王平不同意退缩,坚持应固守秦岭险要。于是,刘敏率部占据兴势山(今洋县北)。鉴于兵力严重不足,蜀军在防御时不得不采用虚张声势的做法,“多张旗帜,弥亘百余里”。王平率领八千兵力“后拒”(预备队)。且说魏国大军入骆谷数百里,因山道狭窄,大军成了一字长蛇阵,兵力上的优势得不到发挥。王平凭险要坚守为蜀军主力的到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闰3月,费韦率军救援汉中。
魏军受阻于兴势,日久军心涣散。远在洛阳的司马懿写信告诫曹爽:蜀军占据着险要的兴势,你们已经处在进不能战,退则被截击的危险境地。延搁到5月,曹爽无奈接受司马懿的劝告,引军回国。此时,费
韦的援军乘机进兵,依托曹爽退兵路上的沈岭、衙岭、分水岭堵击曹爽。魏军争夺山险苦战,死伤惨重。汉中兴势防御战,以蜀军大获全胜结束。
汉中兴势之战,使蜀汉延国20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