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一定要为老百姓干点事
本报通讯员 余艳 肖军
“刘支书是个好人,是个热心肠!”“他是我们贴心的‘当家人’……”在南郑县法镇茨坝村,提起村党支部书记刘继文,村民们赞不绝口。村民心中的热心人
54岁的村民曹如华十几年前在干活时落下了残疾,家境也每况愈下,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妻子和儿媳受不了苦日子的煎熬,相继离婚而去,儿子也在外四处漂泊,家里只剩下他和孙子相依为命。所住的三间土房,房顶开了“天窗”,屋梁用几根木棒撑着,风雨来时感觉摇摇欲坠。在精准脱贫中,刘继文主动把曹如华作为包联对象,将解决他家的住房问题定为首要任务。刘继文先把自家的厂房腾了一间,让老曹爷孙俩免费入住,又向镇上详细汇报老曹家的实际困难,争取易地搬迁分散安置指标。
“算了,刘支书,我知道你是好心,可我目前哪修得起新房啊!”指标下来了,可快揭不开锅的老曹打了“退堂鼓”。
“你放心,一定会把房子修起来的!”刘继文坚定地说。
准备动工时,没钱,刘继文捐出10吨水泥,并支援石子、搅拌机、钢模板、架杆等建材和建筑工具。他又发动组上的3名党员,每人垫资1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并当着村民的面承诺:“老曹还不上我来还。”
接着,刘继文又召集全组50户群众开会,动员每户按人数出劳力来帮忙。从2月27日拆旧房那天起,每天都有十几个人在忙活着,有的当起小工、有的给工人做饭……就这样,不到半个月时间,老曹家的新楼房已经盖上了楼板,能够遮风避雨了。
刘继文经常说:“自己少抽几包烟,就可以为困难群众多买几斤油吃。”当支书这10年间,哪家贫困户没米吃了、没油吃了、捐个款什么的,光这几项,他个人支出就有5000多元。
群众信任的“当家人”
刘继文父亲是村上的老支书,临终时向他一一交待,村上还有哪些路没有修,哪些事没有干,还有多少贫困户,让他一定要把这些完成好。带着父亲的遗愿,带着组织的信任,2007年,刘继文当起了村支书这个“官”。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给百姓干点事。”茨坝村村域面积大,村民居住分散,交通条件落后,群众出行难。为此,他凭着曾在交通部门工作的经历和人脉资源,一次又一次地奔波于县城,向各级各部门汇报村上的困难,请求支持。先后争取协调交通及“一事一议”项目资金450多万元,修建通村路11条、5.5公里,修建U型渠6公里,修筑、修复水坝2座,解决187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修建饮水工程4处,让全村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原兴隆村在机构改革中并入茨坝村,其中300多名群众住在河对岸,出行靠木制的简易桥过河,河里一涨水,过河就有了困难。刘继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段时间,他天天辗转于县、镇相关部门。争取到资金后,他又立即组织人力考察选址、施工督战,仅月余时间,投资15万元的漫水桥建成了。桥修通那天,全组村民自发放起鞭炮,并向村委送来了一面“处处为群众着想,真心为民办事”的锦旗。一位村民说:“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是连接党和我们群众的连心桥。”
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如果没有刘支书,哪有我曹如贵的今天!”茶叶种植大户曹如贵这样说道。法镇地处浅山丘陵,植被葱茏、土地肥沃。刘继文上任后根据镇上制定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结合村上的实际情况,鼓励村民种茶,发展茶产业。曹如贵当初想种植茶叶,可苦于没有资金,刘继文主动帮他向信用社担保,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不懂种植技术,刘继文就组织像曹如贵一样的产业发展积极分子到西乡县及县内红庙镇等地学习;打不开市场,刘继文就发动自己的朋友帮助联系销路……
2014年以来,全村新发展茶园400亩,茶园面积达1000亩,新发展茶企业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汉水茗园”解决近200人的就业问题。现如今,茨坝村500多户群众都有茶园,亩均收入5000多元,全村90%以上的农户新修了楼房。
前年冬天,他又引进一大户投资30多万元,流转土地6亩多,发展香菇种植,带动了村里18户贫困户到基地打工,管吃管住一月收入1500元。2016年,全村110户贫困户有34户达到了退出贫困条件。
十载春夏秋冬,十载辛勤付出,刘继文赢得群众的信任,也得到组织的肯定。2016年,刘继文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