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八里关养蜂产业扶贫见实效
本报记者 黄韦华
“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养蜂成本小、收效快,村民们又有传统的土蜂养殖经验,靠养蜂产业脱贫见到了实效。”5月1日记者到洋县八里关镇走基层时,该镇龙溪村三组村民叶志刚对记者说:“我个人的土蜂养殖已经达到240箱了还成立了合作社,蜂蜜价格稳定、销路很好,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到成都、上海、内蒙等地,目前已经带动了53户贫困户发展土蜂养殖。”“华阳专线从村口经过,下半年就通车了。土特产出山了,蜂蜜能卖个好价钱啦,种植业更吃香啦。”在叶志刚的吊瓜基地打工的龙溪村贫困户叶荣说,产业发展带动了就业,不出村一天就能赚80至100元的工资,这里景色好、空气清新,漫山遍野的野花开得正盛,蜜蜂、蝴蝶在身边环绕,这样的打工环境岂是南方的工厂可以相比的。
“养蜂脱贫不是梦,我老汉已经脱贫啦!”该镇八里关村5组63岁贫困户刘文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去年养蜂近36箱,每箱蜂产蜜在10至20斤之间,每斤蜂蜜的收购价按40元计算,光蜂蜜一项就增收近2万元,还不算近一亩的药材种植收入。
据了解,刘文彦常年多病,年龄大了又没啥文化,一直靠低保过日子。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镇村引导其重拾养蜂技能,去年依靠蜂蜜产业快速脱贫。对此,八里关村支书范世宜认为,刘文彦能在政府引导下靠产业脱贫,证明土蜂养殖产业具有不与粮果争农田、不与畜禽争饲料、不需投入过强劳动力等优势,对其他贫困户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
在该镇田坝村一组贫困户李林枝的土蜂养殖基地,记者遇到入户进行贫困户资料核查的八里关镇党委书记白文胜和镇长刘锐。据白文胜介绍,该镇为了突出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尊重镇上生态、资源优势和传统种养习惯,精心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土蜂养殖、肉羊养殖和规模化食用菌种植产业。
“脱贫、致富、娶媳妇,就全靠它了!”27岁的贫困户李林枝指着屋后山坡上新制作好的十余个蜂箱对记者说,有了好产业、赶上了好政策,去年靠土蜂养殖赚了5000多元。今年新发展了16箱还没来得及分蜂进去,镇政府按400元每箱的标准给予了奖补,贫困户还可以申请村互助资金协会的贷款。
对此,该镇镇长刘锐介绍道,贫困户加入脱贫互助合作社,以社员身份新发展土蜂养殖,并按照合作社“统一蜜蜂品种、统一蜂箱规格、统一技术指导、产品由合作社统购统销”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的,除依法享受镇政府400元每箱的奖补政策外,可以由合作社按照不高于300元每箱给贫困户社员予以补助,每户每年政府财政补助资金和合作社补助资金的总额不超过5000元。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