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成风化人的西岐实践——岐山县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实施“遵法守纪”工程扫描
本报记者孟民
岐山县以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而实施的“遵法守纪”工程,如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做守法人、规矩人、勤俭人、廉洁人在该县已蔚然成风。
礼法治村 人人都是法治宣传员
岐山是周礼文化的发祥地。周公制礼作乐,就是建立典章制度,规范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周文化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市委书记钱引安说:“找准周礼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结合点,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讲礼仪、懂规矩、守纪律的良好氛围,精心打造精神家园,努力提升周礼文化在全国的美誉度、影响力。”
从2016年8月起,岐山县将周礼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实施了“八大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中落细落小落实,扎根干部群众心中。“八大工程”之一的“遵法守纪”工程在相关示范点实施一年来,系列宣传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
“中央实施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我县传承周礼优秀文化的行动指南。搞好传承和弘扬工作,大有文章可做。我们扎实推进周礼优秀文化实施工程,社会风气、群众文明素养得到大力提升。”岐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傅乃璋说。
凤鸣镇八角庙村是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也是该县传承工程示范点。5月初,记者一进村口,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和兴八角庙、幸福好家园”,“礼法治村、规矩方圆”等宣传牌一个接一个。绕村文化广场一周,传承周礼优秀文化,打造精神家园的告村民书、善行义举榜、五常五德五准则、仁义礼智信橱窗等宣传阵地的内容形象生动,村民们边看边议论。走进村史馆长廊,几十块橱窗内,村史沿革、古今名人、民俗图文并茂。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强化村民遵法守纪的意识,村上还与农户签订了遵法守规明礼笃行契约书。
“村史馆常年开放,我们常来看。放假了,领着娃们来,让他们学村史、学法律。孩子看了,经常谈心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太大了。”一位退休教师说。
走进古香古色的八贤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幅“和”字。“依理调处百家矛盾、遵法促成万事和谐”的对联,将主旨阐述得清晰明了。
“过去,村民有纠纷,调处不是田间就是炕头,没记录,有时反悔了再调解很费事。现在有了固定场地,由贤达主持,记录详细,‘八贤堂’就是我们身边的小‘法庭’。”八角庙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忠说。
村上聘请律师、文化工作者和专家,以村民大讲堂为阵地,给村民讲解《婚姻法》《劳动法》和中华文化,让群众饱食“文化大餐”。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比排场比阔气成风,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
村上把传承工作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由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德高望重的乡贤能人组成红白理事会,以村规民约为依据,规定了招待标准和要求。待客不超30席,香烟每包不超10元,酒水每瓶不超50元,礼金最高不超百元,每家只派一名代表参加。还制定了“三个严禁”(在丧事上严禁唱戏、严禁演歌舞、严禁叫管乐队)、“四个坚持”(坚持不讲排场、坚持不摆阔气、坚持不互相攀比、坚持不举债办婚事)。凡村民有红白喜事,理事会成员便提前上门与事主沟通,宣传法规和村规民约。群众由开始不适应不接受,到现在自觉执行。
“去年至今,全组八户人家结婚,没有一家超标准。”理事会成员王喜祥说,“依法依规办事,既减轻了群众经济负担,待客的秩序也好了,更重要的是浪费少了。”
去年至今,全村有30多户过红白事,仅此一项节约资金50多万元。
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使村上旧貌换新颜,一家有事众人帮,公益事业抢着干。传承工作激发的能量,加快了村民奔小康的步伐。全村已发展樱桃园近千亩,大棚菜、猕猴桃产业园越建越大。
“没有人打架、吵架,现在已经上市的100多亩樱桃园,没有人偷摘,村风好、民风正。”陈建忠说。
勤廉齐家 勤俭家风代代传
召公是西周时期勤政廉洁的模范,他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岐山县将凤鸣镇刘家原村确定为勤政教育基地,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用历史典故教育感染后代。
岐山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刘涛告诉记者,当初确定这里为岐山的廉政教育基地,就是看重该地是“甘棠遗爱”故事发生地的优势,旨在通过将召公勤政为民的精神发扬光大,用岐山本地的历史名人、正能量故事,来激发人们树立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全县党员干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去年至今,已累计投资230万元,实施了2个项目,目前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之中,一座文化内涵丰富的廉政教育基地即将建成。
走进刘家原村,“甘棠树下解民忧”、“贤媳太姒的故事”、召公南巡故事等周礼文化宣传橱窗处处皆是。在村文化广场口,是一座高大的古建牌楼,广场一侧“甘棠遗爱,勤廉齐家”的大字格外醒目。村史馆、游园一周是浮雕历史典故、家风家训,廉政文化宣传栏遍布广场。
“召伯遗风千古颂,甘棠遗爱万民传”是召亭上的一副对联,昭示着召公的历史功绩。“我们正在给亭子中央制作一口大钟,在广场上塑一个召公铜像,让更多的人牢记召公、学习召公。”村党支部书记张万奎说。
营造文化氛围仅仅是刘家原村传承弘扬工作的一个方面,他们另一方面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挖掘历史文化,让“软件”硬起来。以成立乡贤队、评选善行义举者、好婆婆、好媳妇等活动,在村民中引起反响。
“说明大家看到了这些荣誉的重要性。动态管理,使村民能遵守法规和村规民约,传承老祖先遗传下来的勤劳勤俭文化,把日子往好里过。”张万奎说。
“四家四勤”(家风、家训、家规、家范,勤劳、勤俭、勤政、勤廉)评选,是刘家原村探索出的传承新载体。村上以20户划分为一个小组,每季度由乡贤队、村民小组评选,并给予奖励,年终进行表彰。对去年评选的示范户,村上聘请书法家书写好家风家训,装裱赠送。设在村委会二楼的道德大讲堂,成了村民学法律、晒致富经、讲好家风的大舞台。传承召公勤廉精神,村上与组干部签订廉政书,给村民印制行孝歌。村组干部以做干净、廉洁干部为召公故里树形象。
去年3月,村民武勤祥看到村上搞环境治理资金紧张,自掏腰包2万元,组织本组群众栽树种花,他的义举在村民中成为美谈。
年近七旬的党员张四民有一间铁器修理部,村民有修修补补的事,他随叫随到,收费低廉。他说:“党员就要给群众服务。咱是召公故地的人,要给老祖先争光哩!”张四民的老伴说:“只要有人叫,他从不分白天晚上,不管本村的还是邻县的人,从不推辞。”
退休老教师刘瑞祥说:“传承召公勤廉精神,村民勤俭最重要,干部要廉洁干事。”
传承活动的开展,带动了乡村景点建设和乡村游发展,村民之间相互照应、互帮互助的人越来越多。村子无闲人,人人铆足干劲奔小康。
刘家原村主任刘启长说,去年至今,全村实施的4个项目,涉及资金640万元,笔笔账目清晰。
岐山县委传承弘扬办负责人吴宏昌说,全县建成的传承示范点各具特色,宣传载体丰富多样,已使周礼优秀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道德典型引领新风尚,家规家训培育新风,志愿服务倡导文明,“遵法守纪”工程正在西岐大地开花结果。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